加急见刊

关于奥巴马及美国政治文化

黄靖  2012-01-23

奥巴马的初步成功,得益于美国政治文化中两个相辅相成、根深蒂固的传统。 在今年美国总统选战中,刮起一股奥巴马旋风。这位不满47岁的新科黑人参议员,在民主党初选中连战连捷,一度将前第一夫人希拉里逼入崩盘的境地。 这场让人始料不及的奥巴马旋风,根源何在? 很多人将之归因于其人格魅力和出类拔萃的演讲才能。确实,在奥巴马众多年轻支持者中,不乏近乎狂热的粉丝。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奥巴马的政见和立场,而只是锲而不舍地追随他。 也有人认为,奥巴马的异军突起,主要得益于根深蒂固的种族政治。克林顿就曾一度将奥巴马同黑人领袖杰克逊相比,暗示奥巴马也会和当年杰克逊一样,最终将无功而返。民主党1984年副总统候选人杰拉尔丹•费拉罗女士甚至断言奥巴马的黑人背景,是他成功的根本原因。 以上两种解释,明显失之偏颇。笔者认为,奥巴马的初步成功,得益于美国政治文化中两个相辅相成、根深蒂固的传统。其一是对出身草根、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英雄”的推崇。其二是对权力以至整个特权阶层的不信任。 美国,是由一群背井离乡的移民建立的。尽管他们来到“新世界”时往往一无所有,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其成功提供了物质基础;他们对自由的执著是他们奋斗的精神支柱;对自我权利的强烈意识使得“契约社会”成为唯一可被接受的社会组织形式。在这样的社会中,通过自身努力而“自我造就(self-made)”的成功人士,作为“美国梦”的实现者而得到大众的推崇。二战以来,美国历届总统中的杜鲁门、约翰逊、卡特、里根、克林顿皆为“自我造就”的典范。奥巴马在他3月18日在费城的演讲中自豪地声称:像他这样一个有着肯尼亚黑人父亲、美国白人母亲、进黑人教堂、由白人外祖母抚养大的人,只有在美国才能靠个人的天分和努力获得成功。选民对奥巴马的广泛支持和认同,其个人魅力或肤色固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根本原因,是广大支持者们、尤其是青年人从奥巴马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以实现的“美国梦”。 美国,也是由一群反叛旧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人们所建立的。对权力尤其是特权的不信任甚至是敌视,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美国政治文化中。一部美国宪法,实际上就是一部限制监督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美国政治制度中的“三权分立”,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权力,防止其腐化与滥用。 在美国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政治观点是,任何一位领袖都是生活在现实利益社会中的凡人。因此,不论其自身多么廉洁自好,不论制度多么完善,只要置身在权力圈中,都会同各种特殊利益集团发生联系,在权力圈中时间越久,这种联系就越紧密,以至异化为与大众利益相悖的特权。 因此,求新、求变,成为美国政治文化中长盛不衰的追求。困难时期,尤其如此。在美国现代史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圈外人”靠选票闯入权力核心。二战以来,行伍出身的杜鲁门、天主教小子肯尼迪、农夫兼木匠卡特、演员里根、阿肯色土佬克林顿,都是以“圈外人”的身份打入白宫的。而美国在他们各自的竞选期间所面临的种种困难,则使选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他们“变革(change)”的号召。从这个意义上看,共和党的麦凯恩和民主党的希拉里,都是“圈内人”。他们竞选的最大优势:长年的执政经历和在“圈内”聚积的人和,恰恰可能成为他们最大的劣势。而奥巴马的“名不见经传”以及对“圈内”的生疏,反而会成为其参加竞选的亮点之一。 由于布什政府政策上的连连失误,美国内外交困,举国上下求新、求变心切。要保持美国的强大与繁荣,美国政治必须真正跨越种族的樊篱。以“变革”与“未来”为号召的奥巴马旋风,给美国政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时代的希望。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