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少数民族诗歌及其研究(之一)

佚名  2008-06-16

【作 者】张子清

【作者简介】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从多元文化视角看,美国主流文化对美国各少数民族诗歌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排斥、歧视、忽视、容纳、重视和支持的漫长历史过程,这充分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美国主流文学史上。美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有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诗歌。20世纪60年代以来,尤其在当今多元文化的氛围里,各少数民族的诗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尽管它们各自在历史上遭到过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和排斥。它们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和艺术形式,各以自己的方式,在各自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各少数民族的诗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能流利地讲英语,纯熟地用英文创作诗歌。他们也同样遇到了英语是否能充分表达自己,如果不用英语而用各个民族自己的语言是否可能的问题,因此他们都处于悖论的两难境地。

【关 键 词】多元文化视野/美国黑人诗歌/美国印第安诗歌/西班牙裔/墨西哥裔/拉美裔美国诗歌/华裔美国诗歌

【正 文】

一、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国少数民族诗歌研究

社会多元化的重要性如今已不言而喻,正如杜维明先生在论述多样性与社会的关系时所说:“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多样性对人类的繁荣很有必要。如同生物多样性对我们的地球的存在必不可少,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是我们所认识的人类社会的确定性特点。”(注:Tu Weiming, " The Context of Dialogue: Globalization and Diversity, " in Crossing the Divide: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by A. Kamal Aboulmagd, et al. ( South Orange, New Jersey: the School of Diploma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eton Hall University, 2001) , p. 66. ) 自从美国提倡多元文化以来,包括诗歌在内的美国文学的繁荣证实杜维明先生论断的正确性。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黑人诗歌随着黑人运动的高涨脱颖而出,启动了70年代少数民族研究项目,催生了80年代许多学术和文学杂志、学术组织对少数民族及其文学的关注和评介,促进了90年代的课程和文选纳入包括少数民族诗人在内的少数民族作家。美国黑人诗歌(或非裔美国诗歌)、包括墨西哥在内的拉美裔美国诗歌、包括华裔在内的亚裔美国诗歌、美国印第安诗歌(或美国土著诗歌)等少数民族诗歌蓬勃发展起来,使当代美国诗歌呈多元化的繁荣局面。

这个繁荣局面来之不易,是美国少数民族尤其是美国黑人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得来的。50年代,在马丁·路德·金的带领下,抗议斗争变成声势浩大的抗暴斗争,导致1963年8月为抗议种族歧视向华盛顿大进军,使反种族歧视斗争达到最高潮。结果使美国国会在1964年通过民权法案,禁止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出现种族歧视现象,规定凡坚持设立种族隔离的学校的社区将得不到国家发放的教育经费。尽管后来马丁·路德·金遭到白人种族主义分子枪杀,使民权运动一度遭受挫折,但种族歧视违法已成定局。在如火如荼的反越战的氛围里,黑人民权运动和与之伴生的女权主义运动(注:一般地说,女权主义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以争取男女选举平等为目标。第二阶段是60年代晚期,左派和学生围绕反越战和黑人权利的问题提出妇女解放,以反对充当中产阶级家庭主妇角色、争取男女在政治和经济上平等为目标。第三阶段是80年代晚期,提出从女同性恋权利到反对对女子职业限制等为目标的多样性目标。) 的进展使各少数民族都有了空前的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机会。应当说,确保民族平等的民权法案为多元文化提供了基本保证。对此,威斯康星大学米尔沃基分校英文系教授格雷戈里·杰伊(Gregory Jay)在他的《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 What is Multiculturalism? " , 2002)一文中指出:

对创立更加多的文化多样性课程的关注根植于20世纪60年代与民权运动相联系的知识和社会的运动,包括黑人权利、美国印第安人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每个运动都是对教育政策的规范和后果的挑战。多元文化主义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与全球性权力、人口和文化转移也有直接关系,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随着西半球帝国(无论是欧洲、前苏联还是美国)的衰落而独立。也许更重要的是,1954年最高法院宣布学校种族隔离为非法……在过去的20年中,60年代中期放宽移民的法律加速了从非西欧国家,特别是从墨西哥、拉丁美洲、亚洲等地的后殖民时期移民。

70年代早期多元文化运动起始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然后才在美国、英国、德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发展开来。80年代初期,美国公立学校在历史、文学、社会学和其他领域等方面的课程改革中,开始引进多元文化的概念,这是针对欧洲白人中心论而提出的。多元文化理论势必对美国社会大熔锅论提出质疑。因为按照这个大熔锅论,美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应当以讲英语的白人文化标准被同化为一个整体,一个共同的文化,一个白人优越的文化,一个种族偏见和歧视的文化。可是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美国的社会从来不是白人的社会,事实上是多民族的多样化社会,因此要保留明显不同的民族的、种族的或文化的社区,而不要把它们融化为一个共同的文化。白人有识之士对白人至上论也不以为然。爱尔兰和意大利裔美国诗人杰·弗利(Jack Foley, 1940—)在谈到多元文化主义时抨击某些白人的优越感,说“当白人就意味着有占优势的行为举止。如果没有占优势的行为举止就不是白人”。(注:Jack Foley, "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Media: a Speech Delivered in the Commonwealth Club, San Francisco, 6/28/90, " in O Powerful Western Star: Poetry & Art( Oakland, CA: Pantograph Press, 2000) , p. 35. ) 著名英国学者比库·帕雷克(Bhikhu Parekh)(注:比库·帕雷克曾任英国赫尔大学政治理论教授、英联邦种族平等委员会副主席、印度巴罗达大学副校长、包括哈佛在内的几所美国大学的访问教授。现任伦敦经济学院世纪教授、英国上议院工党议员、社会科学院主席。他出版了包括《甘地》(Gandhi, 1997)和《重新思考多元文化主义》(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1998)几部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 则在他的《信奉文化多元论》(A Commitment to Cultural Pluralism, 1998)中正面地阐述了白人主流文化应采取的态度:

在一个主流文化占优势的社会,仅仅容忍,不足以保持多样性。多元文化的社会不一定赞同所有的价值观和实践,但应当找到欢迎和爱护其少数民族文化,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自我界定,根据多元文化的路线,重组公共领域。多元文化所建立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便相互支持,允许文化多元的精神轻易地推进到生活的不同方面,培养整个社会多元文化的精神特质。当统一与多样性这样地结合在一起时,统一便不是抽象的,消极的,多样性便不会导致分裂和孤立。

根据格雷戈里·杰伊的考察,与文化多元论组成部分相连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依赖于“身份策略”(identity politics)。“身份策略”是指完全从种族、种族特点、阶级、性别、民族性、宗教等范畴去界定一个人的政治、社会身份和利益。身份策略在60年代以后变得越来越流行,其许多理由和文化多元论的许多理由相同。对美国“共同文化”的批判导致许多人与某个特定的团体认同,而不是与国家认同。他们认为这个国家的政策排除或压迫他们,于是,纷纷出现带连字符的美国人:土著美国人(Native-Americans)、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s)、墨西哥和拉丁美洲裔美国人(Latino-Americans)、亚裔美国人(Asian-Americans),等等。虽然他并不认同这种简单化的身份划分法,但他的确指出了业已存在的美国社会现实,少数民族乐意接受的现实。更有甚者,不少华裔/亚裔美国作家创造和使用“亚裔美国”(Asian America),以此表明他(她)们的属性。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