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共建浅谈
殷祥仁 2012-04-19
: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新农村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新的历史课题,农村校园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建设应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积极引导。所以,作为农村中小学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学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校园文化创建内容,努力探索农村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协助新农村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范围,以社会文化为依托,以学校全体师生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价值理念和活动方式,这种理念和方式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影响和制约校园师生的活动与发展,同时潜移默化的作用于所处的社会环境。
当前,农村文化氛围相对较淡,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农村中小学除了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外,还要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作用,通过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民风、村风,在促进农村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1.1 校园文化鲜明的时代性和先导性,引导着文明乡风的形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科技和法律常识普及率不高,业余生活枯燥单调,部分地区不良风气、低俗文化趣味不断蔓延,“六合彩”赌博、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地阻碍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进程。对此,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熏陶和影响着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可塑性最强的重要成长时期的中小学生,而且通过学生连结千家万户,释放出强大的引导和制约力量,促使人们的个体行为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要求,进而共同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1.2 校园文化强大的凝聚和激励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农村中小学通过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从校园建筑、校舍布置、绿化美化等“硬件”到制定规章制度和公约,创设良好的教风学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软件”的建设,“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场景都能育人”,让学生置身于团结友谊、生动活泼、文明向上的集体当中,感受温暖和爱心,乐在其中。同时,激发广大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勤奋读书、诚信做人、立志成才。学生学有所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可靠的动力和保证。
1.3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学校,带动辐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校园建筑实用美观,校容校貌整洁优美,制定校训,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建立各种教育仪式,如开学典礼、校庆、升旗、入团仪式等。这一切,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将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校园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之中,贯穿于学校党、政、工、团工作之中,重视学校民主政治建设,重视教职工福利,创造一个优雅和谐的教学环境,积极创建文明学校,影响、带动和辐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2 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挑战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群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活动能力中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的结果。但是,当前由于受到地缘条件的影响和限制,农村收入和生活环境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第一很多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智力支持。第二许多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有限,校舍设施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物质条件适应不了精神文化建设的需要。第三部分地区农村学校师资和生源向城市流动趋势加剧,农村骨干教师优秀学生流失较快,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消极情绪。
种种因素,迫使农村中小学更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地制宜,从农村实际着手,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制定长远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稳固而持久的动力。 3 建设农村中学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
3.1 定位与投入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特征,学校没有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好的学校要像家园那样充满亲情。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学习、活动、人与人的交往、合作、融入亲情,才有可能坦诚、深刻、有意义。在亲情中,问题容易化解,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能够得以升华。其次, 校园建设应重点抓好“四化”建设,即学校的净化、美化、绿化、亮化。学校不是花园,但它应当像花园那样整洁,那样有序,那样美丽。再次,好的学校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乐园。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激情,学校有歌声和笑声,才会有成长的快乐。基于此,农村校园文化的创建,一是要有方向性原则,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言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二是在“软、硬”环境的建设中,要舍得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投入,要有资金保障和计划安排,人文景观的布置,安全措施的健全都要有专门布置和合理规划。三是要大力借助社会力量支持,广泛发动校友、社会乡贤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促使各种因素形成系列、系统的合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2 途径与措施
学校的教育目标要通过课内外所有教学活动来实现。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它是以教育活动为媒介自觉形成、发展的。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建设健康向上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做到五有:即有宣传窗、阅报栏、黑板报、广播、学生会;学校应将教风、学风、校风、校训上墙,写于学校醒目的位置,让全体师生员工明确学校的奋斗目标,形成“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尚,使师生教在其中,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激发师生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的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3 巩固与发展
现在各校都具有特定的环境和传统模式,其中有共性也有个性。学校里,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对无数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并发生作用。如今,招商引资的浪潮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洪流,正积极地冲击着学校教育和办学模式。学校要抓好教风建设,教师队伍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因此,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所有良好的传统校园文化,筑牢传统的根基,将长期积累形成的校园文化当成学校的宝贵财富加以爱惜,并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另一方面,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抓手,以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为重点,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注意防止教师队伍当中不协调的个体行为。此外,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实践中加以扬弃,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认真探索有特色、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新路子,增强情境性和感染力,不断地塑造出自己学校更为健康丰满的校园文化形象。
4 小结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师生共有的精神环境、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教师和广大学生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乐园,甚至作为预示科技文化发展趋向和时代风貌的晴雨表,在全社会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学校必须顺应农村新发展这个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全力构建公平、有序、文明、协调、包容的和谐校园,确立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使农村学校真正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主阵地,并进而由点及面,促进新农村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文明的新型农村贡献一份力量。
[1] 安文涛.学校管理研究专题.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2] 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 黄爱玲.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福州:海风出版社,2003
[4] 叶上雄.教育学专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