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探析中国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的演变及其内在关联

陈燕  2013-01-12

论文关键词:现代化科学文化信息化

论文摘要:在中国,两次现代化和科学文化的历史变迁有着本质的关联。在两次现代化的过程中,科学文化一直是重要的动力因子,它的变化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化。研究科学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兴起、发展的曲折矛盾的过程,对致力赶超的当代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独立自主振兴本国经济的工业化道路,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的主题,其关键是如何选择发展道路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解读现代化,亦即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关系问题。 一种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内部的原因,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化,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就必须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欧美的发展经验,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另一种理论则认为,西方模式并没有普遍意义,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独特历史社会情况选择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在这两种理论导向的对立中,科学文化作为现代化的决定性要素如何发生作用是一个重要主题。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其现代化努力在发展中国家是最早开始的(至少是最早开始的国家之一),而“科学救国”的思想也早在19世纪上半叶已经萌生。探讨中国现代化整个历史进程中科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 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进入了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回顾一百多年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极为复杂和艰难的。在中国,现代化因素的引进、生成和积累经历了独特的道路,是在曲折坎坷的历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一、中国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这种在科学技术革命冲击下的社会变革,势必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民族国家产生不同的影响,破坏业已形成的社会模式,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即所谓的两次现代化。两次现代化在中国有其显著的特征,不管影响中国现代化的因素是源自于国内所固有的前现代化条件,也不管是源于国际上的外生力量,还是中国现代化决策者所制定和推行的现代化路线和政策,都不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复本,而是由特殊的中国背景孕育出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由于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所面对的特殊条件,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在原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未曾遇到过的问题。第二次现代化与第一次现代化有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内涵。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整个转型过程的表征是机械化、电气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城市化;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核心则是信息化,整个转型过程的表征也变成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生态化、人文化、多元化、逆城市化。在中国尚未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情况下,就必须迎接第二次现代化的挑战。这使中国在新旧世纪之交的现代化战略形势异常复杂,使现代化战略选择出现大量新的变数。 1.时间上的交叉性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理事于维栋研究员说,在上个世纪后五十年里,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0年的中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经过50年的建设,中国已从农业社会进步到工业化中期社会,进入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也落户中国。中国的现代化已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目前,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已形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出现了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并存的基本态势,已经走上了一条综合现代化的道路,即在发展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中与第二次现代化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就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第一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已从1950年的26%上升到2001年的78%,香港、澳门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准备阶段。2002年,由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同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提出,我国已经近入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也已融入到世界第二次现代化的浪潮中。 但是,在第一次现代化尚未完成时便开始启动第二次现代化,必然造成一系列特殊的矛盾。有专家指出,中国当前的现代化是有明显的二元性特征:“中国必须在实现工业化时代目标的同时,启动和叠加信息化时代的目标。这就意味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同时肩负完成工业时代目标和信息时代目标的双重任务”

2.空间上的错位性 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平衡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发展错位上。首先是工农业的产业错位,而这一错位和城乡差别的扩大又是互为因果的。工业和其他现代经济部门多集中在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而农村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根本谈不上机械化作业。更为突出的矛盾是,这些相对发达的城市中的现代经济系统更多的是参与国际化分工,与国际市场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生直接的经济联系,而不是与本区位内的经济部门合作。这样,就把原本已落后的农业地区甩到现代化系统之外,甚至成为这个系统的负担。并随社会的发展,发达地区并没有实现人们最初的愿望,就是现代化的“中心”没有带动起周边地区的进步,没能实现相互促进。相反,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本、企业等为现代化所需的因素却被吸引倒流到现代化地区,结果出现两极分化,形成鲜明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这种分化,继而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产生双重不利的影响。 现代化的发展与科学文化有着本质的关联。在现代化的历程中,科学文化一直是基本的动源,它的演进和发展深刻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历史进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全方位地对接和碰撞,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的变革,传统文化实现了由物化层面到观念层面的转变。但在特定历史阶段上,统治集团主要是利用了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负面因素,使其保守性、收敛性、事功性、封闭性等消极的精神气质成为主流话语,极大地阻碍了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中国自然科学无法得到充分的发展,造成现代科学精神的缺失,其后果一直延续到今天。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