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民俗文化审美价值

张晓军  2011-11-19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材 民俗文化 审美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四篇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是容量最丰富,而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价值,更多的体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我们运用这样的文化模式去关照高中语文教材中四篇小说中关于民俗的描写。就会发现作家主体的地域文化的接受上所显示出来的差异。 高中语文教材四篇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是容量最丰富,最有生活底蕴的创作素材,它作为民众普遍遵循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创作主体也如同其他民众一样,始终置身于民俗的土壤之中。当作家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感受并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时,他已全身心地进入浓重的民俗的氛围之中,民俗不仅作为创作素材被感受和认知,而且作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态、表现人类情感的形式,彻底审美情感化、艺术化了。而高中语文教材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价值,更多的体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日神型民族及其文化性格主要强调个体的安分、中和、适度,讲究社会的礼仪、规范和秩序;酒神型民族的文化性格则与日神相对,强调文化个体的偏激、狂热,对于既定秩序表现出不拘礼法,热情冒险的挑战精神。我们运用这样的文化模式去关照高中语文教材中四篇小说中关于民俗的描写。就会发现作家主体的地域文化的接受上所显示出来的差异。 一、日神精神在《林黛玉进贾府》及《祝福》中的体现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传统儒学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并以实践理性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也就是说,把理性引导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情感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曹雪芹和鲁迅在高中教材小说的民俗事象的描写中,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染,其创作显现出注重理性和秩序的日神型文化性格。在中国传统社会,由血缘、地缘所联系起来的家庭纽带使得宗族观念普遍存在人们的观念中,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封建宗法礼教笼罩下的民间习俗。 (一)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礼仪文化 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拜见贾府中众多人物的礼仪、王熙凤接见黛玉的礼仪以及文本中三个地方分别对座次之礼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些都是一幅幅活的民俗风情画。此外,林黛玉以前常听得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可以看出贾府礼节的严谨,因此林黛玉总是告诫自己一定要严格持礼节,按照贾府的规矩行事。都体现了其中人物活动恪守着“礼乐治天下”的儒家文化,显示着封建贵族家庭的严谨礼制,封建家礼是封建礼教的附属物,其核心是要遵守封建道德的规范要求。而小说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是封建家庭礼仪的特殊履行者,从她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日神精神。 (二)祝福中的民俗文化 小说《祝福》中涉及到婚姻民俗、祭祀民俗、信仰禁忌民俗、社会制度民俗、服饰民俗等等。我们通过开篇祭灶的场面和结尾隆重的祝福礼仪,就可以看出,在鲁迅笔下,鲁镇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体系。在这个强大的体系中,一个又一个的封建陋习,犹如巨大的毒蜘蛛网,将祥林嫂紧紧地围困在其中,使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每一种较为成熟的民俗文化,都有较强的教化 功能和规范功能,对其俗民个体有着较强的控制能力。在民俗学看来,“民俗控制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习俗化过程中对俗民个体施加影响,促使俗民在实践中想当然地恪守其约束,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违背了这些民俗的约束,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产生巨大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作为一种自我惩罚或超自然力的惩罚。而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正是在这封建社会规范和秩序的日神精神下走向生命的终结。鲁迅正是看到了,封建文化意识已经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民俗文化,明确的把民俗中的愚昧的封建思想进行文化批判。 二、酒神精神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体现 写林冲在酒的作用下,并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逼迫下,最终选择了造反的道路。“酒”对林冲性格的丰富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下面情节足以说明这一点。第一,林冲去草料场东边沽酒时“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盆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第二,酒足饭饱之后,沽了酒,留下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依旧迎着朔风回来。第三,往庙里借宿时“花枪挑了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第四,杀陆虞侯等人时(酒酣),“大喝一声”、“喝道”、“骂道”,用枪搠、用刀剜、用刀割。第五,杀人后到庄户人家(酒后)烘衣裳,赶走众人,抢酒来喝,“都走了,老爷快活吃酒”,醉倒在雪地里。这一系列情节,表现了林冲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桀傲不驯的反抗性格。酒赋予了林冲酒神气质。这时的酒已经超出了人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酒,实际上已经在书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酒文化。更进一步地说,小说中酒文化,其精神实质和文化精髓,与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乃是一脉相承的。酒文化赋予了他的反抗精神,催生了他对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强化了他的叛逆性格,从而使得中国酒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令人回味无穷的篇章。 三、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在《边城》中的体现 而沈从文更多的受楚地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民间所特有的冲动、自由和随意的精神特征来。他在边城中对湘西的端午节这一民俗的描写,闪耀着酒神的精神。湘西地处偏僻,中原儒家文化对湘西影响较小,儒家封建宗法制的秩序、礼仪、规范在边城这个地方失去了渗透力。而边城中的端午节里湘西民间划龙舟的习俗,形象地再现了龙船比赛的紧张激烈场面,沈从文从急促振奋的锣鼓声中,从风驰电掣的行进速度中,以敏锐独特的审美眼光,发现了龙舟比赛中蕴含的坚定自信、奋勇拼搏的民族活力,进而艺术地再现了独特的思想感情和主题审美创造。这一气势磅礴的民俗活动,肯定赞美了划龙船的力量之美、搏击之美,肯定了它张扬人性、张扬进取精神的特点。以及划龙舟后抓鸭子的场面,尽情的展示了原始强悍的生命激情和狂欢的生活场景。 另外,小说中的翠翠和老船夫,在他们身上还体现出了日神的内涵,翠翠是大自然之子,恬静平和,老船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摆渡生活。还有象征理性和秩序的白塔。因此,边城中在描写民间的酒神精神时,也有意识地关照了日神的秩序和理性。使端午节的狂放张扬的场面与翠翠的朦胧羞涩又内敛的爱相互糅合在一起,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朦胧忧伤并延伸 得很长的审美境界。 小说中的民俗已经不是原生态的民俗事象,它比之社会生活中的民俗现象更多地融进了作家的思想、情感、审美判断,更能显示人的自由创造力。它集美学的、社会的、心理的、地域的等诸多因素于一体,已不再是单纯的民俗文化,而与民族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因而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更生动、更鲜明、更典型,更能显示出民俗美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M]. [2]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 [3] 张永.民俗学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M]上海.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