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旅馆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文化运用

徐慧宁 张兴国  2010-06-15

摘要:在国际主义设计思潮的影响下,诸多地域及不同的民族具有了同一张面孔,这是极其悲哀的。旅馆建筑作为人们认识和接触不同地域的重要窗口,在设计中体现出本民族、本地域的特征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在总结影响旅馆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表达因素的基础上,提炼出在旅馆建筑创作中应用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以期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旅馆建筑设计道路。

关键词:地域文化;旅馆建筑创作

Abstract: The hotel construction as the people knew that with the contact different region’s important window, manifests this national, this region characteristic in the design appears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in the summary affects in the hotel construction creation in the region culture expression factor foundation, refines applies the region culture in the hotel construction creation the design technique, explores one by the time to have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hotel architectural design path.

Key words: region culture; hotel construction creation

旅馆建筑室内设计是一种商业文化设计的类型,如同文化场所、交通场所、办公场所、医疗康复场所,均是一种社会的需求,文化和社会是统一的,即是文化,则有其文化的属性。如今的旅馆建筑早已不是以往路途中的客栈、驿站,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类别。文化是旅馆建筑的根,设计是叶,根深根正,叶才有自己的绚丽。作为生产文化、经营文化的企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馆建筑之间的竞争已从有形的产品竞争、无形的服务竞争,发展到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文化竞争。旅馆建筑设计在功能上要满足使用,以满足不同国度及不同民族的消费权及使用权,而旅馆建筑的精神取向及文化品位则要考虑地域性及文化性的区别。这是一个旅馆建筑的成功所在,也是旅馆建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的法宝。

1地域文化的定义

所谓地域文化是“能够体现一定地理区域、一定空间范围的文化类型”,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学者指出,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奠基于新石器时代,之后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出现、王朝的更替和行政区划的变迁,地域文化经过长期的互渗与融合,原有的界限和边缘渐次模糊,但中国文化的地域特色将会永远存在。

2影响旅馆建筑创作的地域文化表达因素

2.1自然因素

人们所生活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会长期存在。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

世界各地的旅馆建筑在设计时会充分尊重气候条件,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考虑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北欧,冬季漫长寒冷,多暴风雪,为了防止过重的积雪压塌房顶,北欧的建筑都以尖顶、坡顶为主。

地形对旅馆建筑的总体布局规划也有较大影响,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旅馆建筑的总体布局都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根据地形现状特点,利用优势,转换劣势,充分吸收景观资源,使建筑和景观环境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如贵阳的花溪迎宾馆在设计中根据使用要求,各功能单元采取因山就势,顺其自然,让建筑穿插渗透到青山翠绿之中,成为自然环境有机组成部分。随地形起伏不同,设计分别将各功能主体及辅助用房,根据不同竖向高度进行布置,并采取吊层、错层、局部架空,地下地上结合等手法,达到降低高度,减小体量,丰富空间层次,或节省土石方量之目的。

2.2社会和文化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各地特有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技术个性。而社会形态与政治体制无疑对地域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上形成的各类地域文化无不与当时的社会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公共建筑形态,旅馆建筑不再是简单的一个建筑物,一方面它会渗透着社会文化对建筑及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将多元化的元素表现在自身的空间里面。

例如位于四川绵阳的猿王洞西羌国际大酒店,以古朴的西羌文化为主线,完整地保留、真实地再现了史称南蛮、北狄、东夷、西羌之一的且如今唯一尚存的古老的西羌文化遗迹与生活习俗。设计师用粗犷的石材和原木,复原了一个羌式风格的古建筑,浮雕壁画、图腾装饰、碉楼群堡,把令人神往的“西羌神韵”演绎的淋漓尽致。

2.3材料和技术因素

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的人们,对一个地方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已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这些材料的质地、肌理、色彩甚至气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水乳相融,构成了他们记忆和情感的深层内容,成为当地建筑传统和文化的一部分。因此,采用当地材料的旅馆建筑能很好的体现当地建筑的传统和文化特色,为旅客营造一种富有当地特色的环境。

例如位于四川九寨沟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坐落在九寨天堂甘海子地区,设计师以当地随地可取的片岩为材料,聘请当地土生土长的羌民、藏民用传统的手艺来施工。

2.4个性因素

对地域文化的解释与理解更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而不只是客观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贝聿铭在北京的香山饭店选用苏州园林的色彩和形式,而不是北京的宫殿。这还为同一文化区域内的创作繁荣带来了机遇。人们将不只是谈论普遍的创作模式与固定的风格倾向,不只是注重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对风格的影响,还将注意到设计师的个性对风格形成的作用。

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设计师贝聿铭选择了由他过去在苏州的生活经验提炼的素材:飞翘的屋檐、装饰华丽的屏风、花式窗户、白墙灰瓦、涓涓的流水。在四季厅的设计中,来源于不同文化的形的片断在这里进行了重新组合,建立了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这也是一种带有强烈个人表现风味的地方主义,他的目的是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走出一条“创新的传统”之路。

3在旅馆建筑创作中应用地域文化的设计手法

3.1符号表达

建筑符号学对当今世界的建筑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众多的建筑师都已意识到,仅仅是反映和表现功能不是建筑全面价值的体现,有关历史、传统、民族等的文化因素都应在建筑中有所表现。在旅馆建筑造型中,某些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符号或其抽象变形的展示可以超越它原始所指意义的内涵,而升华到所指意义的高度,从而让人们对其产生深远的追溯,直至在内心深处找到这种符号的出处与现实感觉的耦合。

深圳百合酒店的室内设计中,一层大堂主题背景墙面由圆形的云石灯组成,大堂吧的圆形楼梯、圆形水池、西餐厅地面的圆形拼花,电梯厅的圆形天花,中餐大厅环绕成圆形的金属帘,中餐包房乃至客房都采用了圆形元素。设计师在设计中反复以抽象的圆形符号来表达“百合”这一主题——百事好合、圆满吉祥之意。

3.2形式重构

在室内设计领域,“形式重构”泛指建筑室内中源于不同系统的形式在新系统中的变化与重组。重构的意义就在于它既不是要回到过去,也不是要步入异域,而是要明确和强化当代建筑观层面上的投影,创造传统与时代共生的建筑文化。以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基于建筑文化的追求为立足点,运用尺度、材质、色彩、造型构件的裂变与易位等手法对建筑进行重新组构,可以有效地实现旅馆建筑及空间在传统与现代建筑文化上的结合与塑造。

安徽的黄山国际大酒店是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齐康院士设计的,他将徽派建筑重要造型特色之一的马头墙进行了现代形式的重构,酒店入口的混凝土梁柱也是徽派牌坊的重新表达,依山傍水的建筑环境、粉壁黛瓦的建筑风格、灵活精巧的建筑布局都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文化特色。

3.3文化象征

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常常采用各种手法,如隐喻、象征等,表达人们生活和思想中某种特定的象征或寓意,进而表达人们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愿、向往和追求。

旅馆建筑是为人的社会活动提供服务的公共性建筑,建筑的使用功能、材料种类、结构形式及文脉等内容赋予了它广泛的内涵,同时也为旅馆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运用自身造型及综合其他手段,可以触动、引发人们关于旅馆文化、艺术的想象力,也使旅馆造型发挥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表现力。 北京广州大厦以传统建筑手法为基调,注重在檐部、中部及裙楼三段利用窗台、檐口、裙边等细部建筑语言符号的“迭加”重复来表现西洋建筑精华,借此象征具有2000多年文化的广州城作为我国古代对外开放最早的“商埠”之一。

3.4文脉切入

对建筑文化的理解同时包含着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旅馆建筑,它应通过地域文化的运用让人们感知形成它们的社会礼仪、生活习俗及历史传统,运用人们可以接受或理解的建筑材料、家具和造型形象,富有传统特色的空间布局形式,将浓缩的历史传统文化再现于所涉及的空间之中,可以有效地实现历史传统文化之于现代旅馆空间的切入。

北京的长白山国际大酒店,设计师围绕“水、火、冰、岩、鹿、皮、雾、林”这八种经典“长白山文化元素”展开,以多个方位和角度立体展现吉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4结语

在日益强调旅馆建筑室内设计个性风格的今天,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寻找一条能反映中国丰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设计道路,应该是设计师们努力探索,追求的目标。只有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挖掘设计源泉,旅馆建筑作品才具有长期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叶 岗.中国文化的地域性发生之特征[J].探索与争鸣,2006(12)

2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 赵爽峰.宾至如归——旅馆建筑人情化创作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建筑大学,1999

4 田 利.风土的回归——中小型旅馆建筑的地区性探讨:硕士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建筑大学,199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