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归化与异化的动态统一与旅游文化翻译

汤道兵  2009-02-17

[摘 要] 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对抗性概念,而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旅游翻译实践中, 两者的统一并非平分秋色, 而是依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体的和动态的统一。根据旅游翻译的目的和旅游文本的特点,在翻译目的论和文本功能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了旅游文化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归化;异化;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补偿和增添;注释性加译;文化类比

Abstract:The foreignisation and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are not the antagonism which mutually repels. But they are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method that can supplement mutually, and complements each other in tourism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two by no means shares halfway, but demonstrates a real, concrete and dynamic unification according to translation goal, different text types.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eory, this paper has explored tourism culture transl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foreignisation;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goal;text type; compensation and adding; adding of annotations; cultural analogies 一、引言 旅游作为重要的对外宣传方式之一,涉及旅游与文化的翻译。中国旅游翻译的原则是介绍中国文化,吸引国际游客。旅游翻译不应该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诠释。旅游翻译应顺应跨文化交际和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从单纯语言形式的对比和转换上升到文化分析和对比的高度,揭示语言形式与文化隐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真正使翻译活动成为跨文化交流, 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打响自己的旅游品牌。 二、归化和异化理论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文努提(Lawrence Venuti) 1995 年在他的《译者的隐身》中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所谓异化,指“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采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他提出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认为翻译目的不是在翻译中消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体现这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1]。他主张异化翻译,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抵御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异化翻译的前提是文化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和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变得复杂。异化是以原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坚持文化的真实性, 旨在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性和语言风格特色, 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让读者感受不同的民族情感, 体会民族文化、语言传统的差异性,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丰富译文语言的表现力。 所谓归化翻译,是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在这一过程中要看人们在听、说、读译文时获得的是什么。判断一个译本的效用不宜拘泥于相应的词汇意义,语法类别和修辞手段的对比,重要的是考查接受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的程度”[2]。翻译既然是一种交际,如果不对信息接受者的信息进行全面研究,对交际作任何分析都不是完整的。重视读者反映是为了让译语文本读者能大致和原语读者一样去理解和欣赏一个文本。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通顺自然的。通顺自然的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所以,通顺可以看成是归化翻译理想的策略。 三、异化与归化的关系 在翻译实践中不可能永远只遵循一种原则或采用一种方法。因此, 也不可能有任何译作完全是以原语文化为归宿, 或完全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 只是表现出在处理原语文化信息时的基本倾向。过度的异化或归化都有损译文的质量。刻意的异化会使译文晦涩难懂, 索然无味, 甚至会闹笑话。作为两种翻译策略, 异化和归化是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的, 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两者密不可分, 相互依存, 异化寓于归化之中, 归化中也包含着异化, 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都是不存在的。平常所说的异化与归化, 主要是就译者的倾向性而言, 即或异化为主或归化为主。在翻译实践中, 两者的统一并非平分秋色, 半斤八两, 而是依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四、旅游文化翻译对异化与归化的动态选择 1.旅游翻译目的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 汉斯·威密尔(Hams Vermeer) 从行为学的理论出发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 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 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 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即结果决定方法。“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美,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必须能够针对特定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3](笔者译) 因此旅游资料的翻译其目的就是要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有关信息, 让国外普通旅游者读懂、看懂、听懂,并且喜闻乐见。 就保留源语旅游文化而言,异化翻译有利于保留我国旅游文化的“异国情调”,并以之打动目标读者的心,激发这些潜在外国游客的旅游兴趣,其缺陷在于:由于异化翻译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追求一种不透明、不流畅的言语风格,且译本中所含源语文化信息过多,容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从而损害旅游文本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造成我国境外旅游客源的减少。 归化翻译则因遵循目标语言规范并用目标文化材料替代源语旅游文化,译文流畅,因而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都较高,比异化翻译更能吸引潜在外国游客。归化翻译的弊端也很明显:过分倚重目标语言固有表达形式和文化材料,以译语旅游文化替代源语旅游文化,容易造成我国悠久、独特旅游文化身份的丧失甚至错位和扭曲。 2.旅游文本类型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 纽马克(Newmark) 在《翻译问题探索》一书中, “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 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从文本类型和功能方面来讲,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 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 informative text) 、表情文本( expressive text)和祈使文本/召唤型文本( vocative text)的结合体,同时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呼唤功能。”[4]信息功能文本在正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 可以适当地采用“归化”性手段使译文具有可读性, 以利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求得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信息准确真实、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这类文本译文追求的目标, 因而这类文本更多地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策略。 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 其核心是“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大多会用“阐释”而不是“复制”的方法来处理这类文本, 因为译文中“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 即读者效应。因而在翻译过程中, 为保证译文的信息准确并感染受众, 实现其文本的“呼唤”功能,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方式, 使译文的语言尽量达到与原作语言同样的效果。综上所述, 不同文本的特点在异化和归化的选择上有不同的侧重。信息型文本要忠实于原文的“真实性”, 归化与异化相结合; 呼唤型文本则要忠实于读者的反应,侧重于归化,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形式。在实际的操作中, 任何文本的翻译都会在“异化”与“归化”之间动态地穿插进行, 这在翻译实践中已屡见不鲜。 旅游文本中大多带有十分浓厚的文化色彩,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翻译应该充分考虑该文本的使用语境及其具体功能, 灵活选择翻译的具体方法。例如,如果是信息功能突出的旅游文本,比如景点、风俗等具体的介绍,由于缺乏文化对等词,其中的文化因素可以以直译加解释等方法充分解释其意义和内涵;而对号召型的旅游文本,如旅游景点、旅游广告语等,可以使用译入语中同样具有文化色彩的近似词来进行类比,以激发读者的兴趣,达到推介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终极目的。根据归化和异化动态统一,笔者对旅游文化翻译提出如下翻译策略。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