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析:空间封闭当习惯 微信舆论难成场

佚名  2013-09-30

()网络舆论场的发展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日前,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移动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舆情评估》指出,互联网舆论场正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场域向“掌上舆论场”发展。那么,微信舆论场的发展在“掌上舆论场”的形成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公共账户不断增长

微信的增长走势最近一年来引人注目。目前,微信的月活用户已达2.358亿,较去年增长了176.8%。微信公共账户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党政机关、主流媒体和意见领袖入驻“掌上舆论场”,不少网友也将关注兴趣从微博转移到微信。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是《人民日报》微信公共账户的口号,也是很多传统媒体入驻微信的目标。《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关注体验《人民日报》微信公共账户后发现,《人民日报》不仅在助力微信舆论场的形成,同时也在密切关注着舆情。其微信账户里的特色栏目《舆情回顾》,就在分析当下的热点事件和舆情数据。这样的汇总分析,也有利于微信用户更全面地了解舆情,有利于引导舆论场的发展。

互动参与比重偏低

尽管微信的发展十分迅速,但速途研究院研究发现,微信公众平台用户参与度较低,其中经常互动参与的用户占比仅达24.7%。对此,人民网舆情分析师得出这样的判断——在现阶段,微信舆论场还未成型。

人民网舆情分析师认为,微信公众用户被取消关注的最主要原因,是出现垃圾信息和广告,另外推送信息不实用、没有新意、信息不足、信息不准确等也会导致微信公众用户被取消关注。网友“@城市里的蒲公英”觉得微信相对封闭,不易形成强力舆论场,“微博‘粉丝’分布呈金字塔型结构,而微信‘粉丝’则是环形均匀分布,意见领袖在微信的影响力有限”。此外,与微博围观多、分享少的情况相反,微信朋友圈晒照片、发感慨、相互交流的越来越多,以微博为公、微信为私的趋势越发明显。正因为用户把微信当成私人空间、朋友空间,所以不少用户在使用微信时不习惯关注公众用户。

微信新增支付功能,用户只需绑定银行卡,便可通过微信支付密码完成支付,这一功能也引发业内热议。对此,人民网舆情分析师指出,微信5.0已成为平台型产品,“微信似乎已经偏离了为用户沟通的单一航线,离沟通远了,离商业近了”。(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 编选: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