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形成演变机制研究
佚名 2013-04-08
()摘要:
微博成为热点新闻事件的前沿阵地。本文针对微博热点事件进行研究,考察舆论概念的流变,结合对微博自身特性的分析,并剖析了其构成要素和特征,分析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以具体事例中微博舆论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为切入点,考察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不同的形态分布和生成模式。
关键词:微博舆论;引导与控制;生成模式;机制形成
一、舆论概念及微博舆论概念的延伸
关于舆论概念,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视野进行了阐释:政治学者和历史学家主要从舆论对于决策的影响方面来界定舆论;心理学则主要关注公众意见表达时的心理过程;社会学把舆论放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考察舆论形成的社会化过程;而社会心理学则侧重舆论行为中人的知觉、感触,并以此来理解和界定舆论。我国学者对舆论概念的界定也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概有以下三种:一是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二是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三是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1]。陈力丹老师后又在其著作《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一书中,综合以上三种定义,重新界定了舆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2]。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
如果把微博舆论看作舆论的基本形态之一,它应该同时具有舆论的基本特征,这为我们界定微博舆论概念提供了参考。
我们尝试对微博舆论作出如下界定:“微博舆论是舆论在信息时代的一种独特存在形式,是公众以微博为介质和表达方式的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3]”
这里,微博舆论包含几个要素:微博舆论的主体公众;微博舆论的客体经由微博传播放大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微博舆论本体以微博为表达方式的各种信念、态度、意见。以下我们对微博舆论这几个方面要素进行分析,来更好的把握微博舆论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微博舆论特征
微博舆论是舆论的一种存在形态,因此具有舆论的基本特征,但由于微博独特的传播特性,微博舆论又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一)舆论形成速度快,信息源头多样
微博几何级裂变的特征,使信息传播速度空前加快,其转发、评论、加关注和搜索等基本功能形成了独特的链状、环状、树状的对话结构。微博具有即拍即发功能,这使其天然的成为事件的第一目击者和发布者,对突发事件报道达到“秒互动”的地步。它可在事件发生后的几秒钟内对外界报道事件的发生和进度,并在一秒内得到其他用户的回馈,汇聚意见流形成舆论。这个特点使微博舆论的形成速度大大加快。
(二)舆论主体多元化,舆论更具规模效应
与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相比,微博舆论的主体更加多元。一方面,微博用户主体多元化。微博技术准入的门槛低,在平民和草根阶层拥有广泛的用户群。而微博出身IT的特性,又使其备受社会精英人士的青睐,微博群体中既有思维活跃、意见权威的各领域专业人士,又有万众瞩目、言行备受关注的明星,他们往往在社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拥有众多数量的粉丝,其言论多被关注、转发和评论,这对微博功能的拓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多元化的主体,使微博舆论具有空前的规模效应。普通网民和各行各业精英共同构成强大的舆论主体,迅速掀起舆论狂潮,构筑起一种全新的舆论传播生态。
(三)舆论持续时间较短,舆题变换速度加快
微博具有即拍即发功能和信息传播的裂变性特征,这一方面使微博舆论影响的范围更大,影响的力度更强,迫于民意压力,相关权利和利益组织会加快解决问题。但另一方面,微博信息更新快的特点,又使得微博舆论相比较传统舆论而言,议题变换加快。往往一个舆论风潮还未完全平息,随即新的舆论话题又开始出现。因此,微博舆论相比较传统舆论而言,持续时间较短。界定微博舆论概念只是为更明晰的运用这个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个前提,引导微博舆论还需要对微博舆论形成和演变过程的考察。
三、微博舆论形成
微博舆论是围绕公众所关心的现象和问题形成的,这是一个经过发生、发展、高潮到结束的动态过程。
(一)事件曝光
微博舆论的发生源于社会变动和较大事件发生。微博舆论形成初期,是由微博对社会变动或较大事件进行曝光刺激了意见的产生而开始的。2012年12月15日,美国康涅狄格胡克小学发生校园枪击惨案,造成28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儿童。而在头一天也就是2012年12月14日河南光山县23名小学生的被犯罪嫌疑人闵拥军在校园砍伤,嫌犯患有癫痫,精神受“世界末日”谣言影响。国内媒体风向集体西移,由于官方的缄默,事件信息彼此抵触,导致网络民愤四起,继而引发社会各界对国内学校教育安全的反思。
(二)意见汇聚
早期信息在微博迅速扩散,引起网友围观。微博客信息传播的几何级裂变特征,使舆论领袖发布的信息经过微博迅速扩散并引起围观,围绕事件的信息量急剧增长。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事件关注主体不断扩大,博客、论坛、SNS等的网友开始纷纷转载微博消息,传统媒体也迅速跟进,通过访谈、调查、进行专家评议等形式,将事件推进到又一新局面。随后,在大的舆论环境下,基于相同或相异的信念体系和价值观念,各种意见和观点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交流碰撞,并在从众心理等的作用下,逐渐趋同,最终形成了舆论。
(三)政府介入
权力组织和利益组织介入,引导舆论,平息舆情。微博舆论影响的广泛性,迫使权力组织和利益相关组织不得不出面回应以平息舆论。他们通过信息公开等方式,发布权威信息,使公众情绪趋于理性,从而引导和控制舆情发展。面对宜黄事件的舆论风波,政府开始介入调查,平息舆情。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免职。至此,关于宜黄事件的舆论风潮开始趋于缓解,人们对宜黄政府的讨伐之声趋于平息。
(四)解决问题
微博又开始新的一轮的信息传播,新的微博舆论形成。随着事件的解决,人们的社会价值和行为准则又回复常态,各方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逐渐平息,相关舆论主体逐渐退出,并重新把精力投放到新的热点事件,形成又一轮微博舆论,至此,上一轮的微博舆论形成过程结束。
四、微博舆论的形态分布和主要生成模式
微博舆论因为信息传播格局的变异和舆论主体的变化,在分布形态、构成要素、生成机制和模式等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里,我们以“抚州爆炸案”为研究案例对此进行尝试性研究。“抚州爆炸案”是指农民钱明奇因为拆迁问题而与当地政府发生纠纷,并于2011年5月26日分别在抚州区政府、市检察院和区药监局等3处制造爆炸案。这一事件经过微博曝光,在微博平台上引起较大范围的关注。“抚州爆炸案”后抚州公安政务微博立即对这一事件作出反应,就此事发出三条微博,而媒体微博“每日头条”发布了六条相关消息。此外相关领域的名人微博如于峥嵘发出一条相关消息。根据这三方发布消息的不同,我们可以考察一下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的形态分布和主要生成模式。
(一)微博舆论的形态分布
大众传播时代,媒体往往成为突发事件舆论的中心,意见领袖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出现后,信息传播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舆论主体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媒体微博、个人微博与政务微博同台竞技,影响着突发事件中舆论的分布形态。越是与突发事件本身相关度高的目标主体,其成为舆论集结点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无论政务微博,还是当事人及关注此事的名人微博,因为与事件相关度高,而易于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突发事件中呈现的微博舆论分布形态的差异,也受到微博主体互动空间得以拓展的影响。较之其他互动平台,微博不仅能实现即时性信息传递与交流,而且还能实现异时性的互动,也就是说交流的个人即使不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也能通过微博实现互动。这一特征使通过微博的交流打破了时空限制,用户可以近距离的感受突发事件的现场,并且和事件相关主体实现“零距离对话”。
(二)微博舆论的形成机制
“抚州爆炸案”中,通过微博,参与消息的主体和舆论的主体相互影响,共同建构了一种内含聚合和裂变的动态关系。这种动态关系表现为:规范意识不同,参与主体发布的消息也呈现结构性差异;性质各异的信息会对特定的目标主体形成多样的舆论“包围圈”;舆论参与主体与目标主体因为消息连接在一起,共同构筑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态链。
首先,舆论参与主体因规范意识不同,发布的消息呈现结构性差异。从前面数据可以看出,规范意识不同,匿名主体和实名主体发布的消息性质上存在很大差异。其次,性质各异的信息对特定目标主体形成差异化的舆论“包围圈”。目标主体与突发事件的相关度,影响着舆论集结的程度。舆论的聚合和分化也体现在“包围圈”的性质上。在“抚州爆炸案”中,与事件关联的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和相关名人微博成为三种不同的目标主体,并在性质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比如,对抚州公安“质疑”的消息呈现密集的形态。而“新周刊”和“每日头条”则成为“情绪宣泄”的地带。
由上可以看出,微博舆论的形成是双层机制作用的结果。舆论参与主体与目标主体之间因为信息而产生联系,并共同构造了微博舆论形成的脉络。舆论参与主体和目标主体在进行信息的互动交流中,形成多样化的舆论“群落”。这成为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态的第一个层面。此外,舆论“群落”因为覆盖面和生命力的差异,构成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生态的第二个层面。因此,这个双层作用的机制促成了突发事件中微博舆论的生成。(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