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微博给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分析
佚名 2013-03-07
()【摘要】网络社交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方式,微博作为有代表性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新时期信息发布中心和民意的集散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创立,开始了网络问政的突破性尝试,真正地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是网络时代摸索出的新群众路线。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入手,主要探讨其给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我们认为,政务微博背后的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利用好这个平台,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在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未放弃对这种社会化工具做出有益的尝试。《人民日报》认为“政府官方微博成为与民众沟通的新平台”[1]。2011年11月17日,北京市在新浪设立微博发布厅,开始微博问政,这一举动即刻引起了广大民众和媒体强烈的关注。的确,微博成为政府、媒体、民众三者沟通和表达的理性场所,成为社会共识不断凝聚的舆论平台,更成为和谐中国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首先,政务微博为政府的舆论引导和发布新闻提供了新的方法。由于微博具有使用便捷、短小轻快的特点,政府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在新闻实践中,政府的新闻发布由于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往往不能实现第一时间的快速传播,相反,总是处于被动的解释和澄清状态,政务微博的开通可以说大大改变了这种状态。另外,政府通过政务微博能及时快速地掌握舆情,掌握基层民众的呼声。如今,微博已大大超越了博客和论坛,是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源,微博用户通过跟帖、留言、询问、评论等方式发布新闻,表达呼声,政府可以迅速及时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北京微博发布厅”从2011年11月17日15时上线后,达到接近300万的粉丝,可以说,这些粉丝正是政府重要的信息源和政府的耳目喉舌。
其次,政务微博真正成为两个舆论场沟通的有效工具。新华社原总编辑南振中在2003年提出了“两个舆论场”的说法,说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两个“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不完全重叠,一个是“媒体舆论场”,是由主流媒体营造而成;另一个是“民间舆论场”,是由民众纷纷议论而形成。一方面,两个舆论场都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膨胀。传统媒体由于互联网络而传播得更快、更远,赢得更多的受众;同时,互联网络也成千百倍地扩大民众的声音。另一方面,两个舆论场都有必要进行改善。民间舆论场在某种情况下对民众的关切要比媒体舆论场迅速、直接,而且审视问题的草根视角要比媒体舆论场全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民间舆论场存在的诸如严重情绪化、滋生谣言、横行网络推手、法律和道德底线突破等的弊端。微博的出现给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收集民意的舆论场。比如:在2011年《新婚姻法》颁布实施之后,互联网中一时传出国税总局拟征收加名税的说法,网络舆论的反对声四起,微博的声音最强。随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立即发布通知要求停止征收加名税。这不仅是政府部门重视听取民声民意,更是微博在政府的民主决策中显示力量的一次有益应用。
网络在两个舆论场的沟通层面探索了一些有效的方式。比如人民网推出了嘉宾访谈,邀请专家学者和省部级以上官员与网民在线进行交流;强国论坛推出了E政广场,网民完全可以把自己当成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大事小情提出看法和建议,这一大胆举动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11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在全国两会期间从E政广场中选取网民撰写的30份题案,分发到每位参加政协会议的委员手里;另外,网民可以在领导留言板直接向领导反映诉求,领导直接对网民的意见给予回复。
到2011年10月,全国政务微博接近2万个,其中官员个人微博数目达到了9000个,政府机构创建微博数目超过了1万个。[2]人民网的微博主要是政务微博,而很多商业网站诸如腾讯网、新浪网也在做政务微博。“北京微博发布厅”正式开通后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微博发布群,北京市的21个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加入。
政务微博要积极地推进,务必要真正进入民间舆论场。由此,我们应该思考两个舆论场为什么某种程度上重叠少呢?主要是它们存在如下不同:一是它们的受众存在不同;二是参与者有所不同;三是话语语境不同;四是对事物审视的角度不同。政务微博开通之后,前两个不同可以说基本上已经解决了,政府各个部门和政府官员纷纷进入民间舆论场,民间舆论场的受众与其面对面,可以直接听取官员们的声音,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后两个不同在政务微博开通后要根本解决,就是要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千方百计地解决民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正是积极落实胡锦涛同志倡导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口号,只有这样,政务微博才能真正地驻入民众的心里,也能真正拉近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比如,北京市公安局的微博“平安北京”由于方舟子遇袭案这一典型事例使其成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官博。“打假斗士”方舟子在2010年9月遇袭,“平安北京”当天就发布了消息,并且证实了该消息的真实性,在随后的两周内又进行两次案件进一步侦破的直播,消息传播的速度远超过传统媒体,真正树立了该微博信息传播迅速且透明度高的良好形象。相反,若政务微博的实际操作不够及时,只顾开通不随时更新,不仅会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民意也会被大大疏远。我们应该明白,虽然政务微博开设在互联网上,但是其背后确确实实对应着一个个真实的部门,一位位有血有肉的官员,其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形象。所以说,及时发布微博、如实回答民众反映的问题,成为政务微博是否合乎要求的标准。
政务微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重塑社会舆论格局时必须符合不越位、不错位的标准。
其一,政务微博不应越位。自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在微博出现之后体现得尤为明显,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一次革命,同时也是观念上的一种革命。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政务微博的本质,在用好政务微博这一工具的同时,更应看重其目的性的价值。
政务微博成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但却不该成为政府办公替代的工具。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做过相关调查,显示了在政务微博开办后,一些网民把它当作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向政府或官员的政务微博发送私信,期望通过政务微博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政务微博只是作为信息交流的一种途径而存在的,若对政务工作干涉过多就会影响政务工作的运行,也就造成了其功能的越位。对于开通党政干部微博客的个人而言,官员的观点并不只代表其个人,同时和其身份还要相匹配。我们需认清的是,政务微博与其他网络手段一样,是一个信息沟通的平台,能激活网络下的相关部门解决民众的实际问题,但不能赋予其太多本不应该赋予的功能。
其二,政务微博不应错位。政务微博清新活泼的文风是其一大特色。在各级政府部门,政务微博大多数由熟悉互联网沟通方式的年轻人来管理,他们会生动灵活地运用网络语言,这种方式获得了不少网民的认同。最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是外交部发布的一条微博,这条微博使用了“淘宝体”发布招聘启事:“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英语交流顺溜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驾照有木有?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人啦!……”这条短小清新的微博在发布后留下了大量的评论,其中有很多评论都不是回复招聘启事的,而是给出了“创意”“给力”“亲民”等的评价。目前,运用网络流行体例和语言发布消息在各级部门的政务微博中已成为常态,这也为政务微博在短时期内树立了亲和力强、贴近性强的良好正面形象。
在政务微博开通后,压力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不仅是信息公开发布的平台,也是一个极好的观测对象。网民的监督使政务微博的运行如履薄冰。政务微博发布要做到快速、真实、准确,也就是要和网民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口吻进行交流,而不能处处打官腔,刻板生硬,真正做到不错位。因此,政务人员的媒介素养必须得到进一步提升,注意恰当运用网络体例和语言,把握网络传播规律。能不能做到不错位,也在考验着政务微博的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抗压能力和智慧。
由此可见,迅猛发展的政务微博给当前的政府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政府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执政能力,正确引导微博舆论的重大课题。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网络执政理念,利用好微博这个Web2.0时代政府与民众交流、沟通的创新性平台,真正有效地提升各部门的服务水平,在相应部门的业务范围内及时地发布政务信息,对民众的现实诉求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机制。另外,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务微博的管理条例,加强其机制化建设,明确政务微博的负责人及具体发布信息的人员,既要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又要明确对其实施的奖惩办法。(来源:《新闻爱好者》文/邱源子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编选: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金鸿浩,王浩臣,季娜.微博热的SWOT方法探究[J].新闻爱好者,2012(3下).
[2]官建文.积极推进政务微博打通“两个舆论场”[J].新闻与写作,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