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探究

郭婷  2012-09-09

摘要: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在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都会产生许多社会舆论,而舆论又会反过来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整个社会舆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走向对于危机的进展起着深化危机或缓解危机的重要作用。鉴于网络舆论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并研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关键词:公共危机;网络舆论;舆论引导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对公共危机的定义

在我国,“非典”危机发生之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公共危机”这个概念。公共危机的涵义可从公共和危机两个方面来理解。

公共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共同,即社会的共同领域、共同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危机是属于组织危机,而且关系到全体公众。”危机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潜伏的祸机,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这就说明危机大致是指突发性的,可能对个人、团体、组织等造成较大威胁或危害的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态。由此,有学者提出公共危机的定义:“由于内部或外部的高度不确定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急状态。”[1]关于公共危机的定义,学者们持有各自的观点。但是从他们的讨论中,也可以总结出公共危机所具备的几个大家普遍认同的基本要素:一是公共危机事件会对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较大的破坏和损失;二是公共危机事件通常突然爆发,且不易控制;三是公共危机事件通常会给危机中的受害者以及群众造成心理创伤或者心理恐慌。

(二)对网络舆论的界定

关于舆论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有: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2]

关于网络舆论的定义则是多种多样,各有侧重。虽然学者们普遍都认为网络舆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对于网络舆论的概念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以上都是笔者认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总结起来,网络舆论有个显著的特点:

1.网络舆论是舆论的特殊形式,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其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

2.引发网络舆论的事件一般是热点问题,公众关心的问题,都有一定的显著性。

3.网络舆论是一定数量网民意见的集合,这种集合是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可能对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建立,公众言论自由度逐渐放宽,网络舆论是这种社会条件下的必然产物,电脑和互联网的产生为舆论的兴起提供了有效载体。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学者阂大洪曾经评价,“当今网友言论之活跃己达到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

近年来我国各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诸如SRAS事件、5?12地震、日本核泄露引起的抢盐事件等这类天灾人祸,每当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都会产生许多社会舆论,而舆论又会反过来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现今的媒体格局己经非同往昔,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社会舆论方向的引导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走向便会成为深化危机和摆脱危机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网络媒体在危机舆论中的特点。

二、网络舆论的特点

(一)网络舆论的优点

1.受众数量大,信息覆盖面广。中国网民总数庞大,职业分布广泛。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所以民意反应更加充分。

2.现今网络媒体的传播功能日益突出,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在危机时刻正确的网络舆论能够凝聚人心,恰当的引导群众情绪。

3.网络舆论更加具有时效性,网民表达意见的方法空前快捷,网络舆论的表达方式灵活。现代电子技术开创了传播技术的新局面,可以制作文字、图片、漫画、动画及flash这些极具动感的页面,让网络舆论有声有色,灵活凸现。

4.约束力小,自由度大。“草根”阶层表达诉求的愿望日渐强烈,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因为网络的隐匿性、互动性,使许多“草根”找到了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渠道,互联网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阵地。

5.网络上受众的地位空前提升,网络传播环境对舆论导向提出挑战,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被削弱。传统的舆论导向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是一种控制型的舆论。而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在网络媒介上,受众的自由度大大提升,不必再被动的接收信息,而可以自由主动地去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和观点。

6.网络舆论的公众监督色彩更为浓厚。网络舆论监督更具有民间性的特质。比如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有网友在网上揭露,救灾帐篷被移做它用,而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网络舆论本质上是一把双刃剑。它也具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二)网络舆论的缺点

1.网络舆论是许多谣言的发源地。在网络中,“把关人”地位被弱化,网上发言不需实名验证,因此极容易在网络中形成大量的谣言,等到网页的管理员发现其中的虚假或不良信息时,这些信息已被散播开来,以讹传讹,谣言被无限放大,造成社会恐慌。

2.非理性状态的网络舆论。当危机发生的时候人们由于恐惧等原因,情绪本来就比较激动和混乱,很容易去寻找发泄对象,比如:攻击政府,谩骂领导人无能,或者将责任偏激的归咎于某些人,目前很普遍现象的就是网上充满着谩骂与人身攻击。此外更有一些别有用心者借机生造事端混淆视听,制造混乱,加重社会矛盾。

3.很强的群体盲从性。网络媒体聚集的群体是由分化而类聚的,表现出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的特性。这样极易导致群体内互相推动,互相支持。持同一观点的网民群体产生一种“群体赞同”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对某个事件存在态度上的偏向,通过在网上交流之后,发现这种观念有一定市场,于是人们觉得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方向,人们的想法继续朝该方向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讨论只会将他们导向更极端的地方,因为他们彼此推波助澜。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确且积极的网络舆论可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而错误或消极的网络舆论会对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和过激言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扰乱民众视听,不利于民众健康心态的建立。

因此,对公共危机时期的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在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时,要特别注意某些消极网络舆论尤其是谣言的影响力。

三、网络舆论的管理及引导策略

(一)法与德

1.政府立法管理,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以法制网。加强网络传播的法治化管理,用法律来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加强政府的管理、教育、监督及相关的法律支持。

2.重视网络伦理和道德建设的作用,用道德力量规范和约束网络舆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在网络上形成扬善驱恶,扶正祛邪的良好风气和舆论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建立网络伦理准则,形成网上道德舆论氛围,推动个体的道德自律。

(二)网

1.规范网络实名化,加强约束力,消除网络不良言论。

2.推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运用高科技手段研制能防止和过滤不良信息的软件。利用技术过滤的方式、网站实行版主责任制、版主对网页全天候全管理模式等,使得不良言论、垃圾信息没有机会在网页上出现和停留。

3.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及时回应并解决相关问题。在事件发生之初就能够对舆论的形成和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做出正确的估计,以便舆论风暴真正到来时能够从容应对。

4.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树立网络舆论的权威和声誉。必须加强网络主流媒体建设,树立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主流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对网民有深刻的影响,我国的主流网络媒体主要是指依托于传统主流媒体的重点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主流网络媒体是传统新闻媒体在网络世界的延伸,应该利用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在网络舆论中的核心领导作用,来调控网络舆论。政府可以制定与完善相关法规,对经由网络发布的信息进行限制和规范。还可以在资金、政策上对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给予扶持,形成一支政府管得住网民信得过的主流网络媒体。

5.进行网络舆论引导,发挥好“意见领袖”的作用。当发生了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之后,网站可以请来相关部门的政府公务人员与专家及当事人做嘉宾访谈,及时用权威、真实、可靠的信息占领论坛,在网友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整合、梳理论坛上的不良信息,在互动中适时引导网友的观念等。

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启发公众的观点,为危急当下或危机之后慌乱中的公众指点迷津。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对所发生事件的感性情绪转化为理性的认识。言论版块现在已逐步发展为一些国家与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引导网络舆论的重要手段。此外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论坛自己的草根“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往往比较有威望,其思想深刻,态度冷静,言论有代表性。

当互联网上出现关于某个事件的错误信息和各种不同观点的言论时,受众不知道应该相信什么或者跟随什么观点,觉得茫然失措,这就需要“意见领袖”来答疑解惑。现在很多大型知名论坛都注重发掘和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利用这些“意见领袖”来引导疏导网上舆论。这些“意见领袖”的言论被版主置顶和加精,强化舆论效果。

6.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网络“议题”的设置可以通过对某事件的报道在网上以多大篇幅存在、以何种频率进行更新、存在多长时间,从而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网站可以推出多种专题栏目,全天候的网上直播、实时报道,推出视频版、访谈版、资料板、论坛版等多种形式,提升某议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7.“把关人”角色的转换。网络媒体的“把关人”则需要采取更为艺术的手法来引导舆论:从过去的“封闭围堵”转变到现在的“巧妙引导”,即要给予网民足够的空间,允许各种声音的存在,充分尊重网民言论自由的权利,又要对网络中的不良情绪和舆论方向进行积极的引导。网络媒体之所以焕发出巨大的魅力,其魅力的灵魂就在于它的自由,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只有保持它的魅力才能继续吸引住网民。

(三)人

1.注重对网络使用者的培养。其中包括两点:第一,网络使用者媒介素养的培养。提高网络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加强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把网络道德培养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提高网民素质,培养其对假信息的辨别能力。第二,加强自律。加强网络媒体的自律、网民的自律、网络行业间的自律。发挥网民的监督作用,建立文明的网络文化。此外还可以宣传网民典范,树立网络道德标杆。

2.实行网络编辑问责制,加强网络“把关人”队伍建设。网络媒体工作者应该着重培养职业道德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充当好网络“把关人”角色,时刻以对公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规范网上信息内容,为形成良性的网络舆论创造条件。

(四)政 府

政府要强化信息建设,应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信息的透明可以使公众即时了解事情的进展,从而避免因不了解真相而胡乱猜测,造成虚假信息满天飞。即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政务公开的举措有:建设政府网站、召开新闻发布会。最后,网络媒体应该和传统媒体共同作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在受众中有较高的可信度。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依然是舆论导向的风向标,作用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建明.基础舆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