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大学生要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

佘杰  2009-02-19

[摘要]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民族精神要注重理论传输法、实践转化法、比较分析法与典型宣传法。

[关键词]民族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适时地把民族精神提高到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进行了全面、科学的阐释,表明了我们党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的准确判断和科学把握,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性课题,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终极目标和战略选择,更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一、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保持文化传承、利益整合、文明进步的精神纽带,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兼融其他流派思想精华所构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其内容包括:天人合一、天下一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养性、经世治邦;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知行合体,求是务实;忧国忧民,恋土爱国;等。几千年来这些思想不断流传和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思维方式、理想人格、价值观念,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高尚情操。党的十六大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提炼和概括,明确指出,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提醒人们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大作用。指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与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而这些都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内容。我们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我们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对增强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承担着庄严的职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着力担负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自己明确的目标和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育民族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民族精神是大学生进步的精神动力。一个人最可怕的,不是他的贫贱状况,而是他的精神萎顿;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不是他的贫弱状态,而是他的精神疲软。民族精神凝聚着大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给大学生全面发展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其成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正处于最富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时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接受民族精神的熏陶,吸取民族精神的营养,用民族文化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昂扬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党的十六大进一步确定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全面发展”的内涵作了精辟概括:“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是方向和保证,对个人的发展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并把这种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同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思想教育体系,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给我们指出了新时代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目标

现代化国家强有力的精神杠杆就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是文明古国,在世界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近几百年中,中国曾由泱泱大国沦为惨遭侵略者蹂躏的落后国家,与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尽管近几十年来中国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得太晚及其他一些历史原因,中国仍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状况在民族心理上造成了巨大压力,这种压力的长期存在容易导致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衰退和萎缩,从而无法为现代化进程提供较好的民族心理背景。我国的大学生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至关重要。必须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内驱力,发挥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凝聚力,促使他们确立起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祖国的壮丽山河,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世代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及我们民族反对外敌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和经历的民族屈辱史,就会以物质实体和心理表象等形式内化到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世界,激发大学生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产生民族的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典型的爱国的史例,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进而产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

(二)要培养大学生的改革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不仅是发扬民族精神的目的,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之魂。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必然走向衰落,一个没有创新的国家必然受制于人,这是历史的事实。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依靠自主创新,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新的世纪,中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后发外生型”的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国,其现代化问题的复杂程度是其他民族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为了提高中华民族应对挑战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现代化意识,就必须发挥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人才是创新的主体,没有人才便没有创新。高等教育旨在培养高级人才,高级人才的标志就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大学生素质的基本内核,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事业的效益和水平,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因此,社会主义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立在为祖国服务的基础上,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我们国家发达的根本所在。

(三)要培养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劳动创业的精神,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处于安逸的环境中,面对困难缺乏独立应对的能力,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险而著称于世,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都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下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荣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思想意志教育;进行掌握现代化科技和本领的历史使命感教育;进行具有严格纪律和心理承受力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教育。我们要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的思想上真正扎根,在行动上自觉体现。

三、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方法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高校的正面引导和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前,高校在培育民族精神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种方法:

(一)理论传输法

理论传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民族精神属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人们精神领域的东西,有其自身的内容、独有的特征。民族精神的养成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谙熟与认同的基础上。因此,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首先就要对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文化。我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进行理论灌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有别于中小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教育应该侧重于大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即大学生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对他人承担的应有的责任和贡献。如实效精神、竞争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精神等,它们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段特征,适应大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二是要坚持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品质,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有更新、有选择、有重点地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实践转化法

民族精神属于民族意识的范畴,是民族意识的精华。一种精神、意识的形成需要以对特定对象和事物的认知为前提,通过行为来表现。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知,而不是认同。要达到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还需要实践。实践内容的丰富,形式的新颖、多样,给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充沛的资源。大学生身临其中,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和高度的思想共鸣,在无形中内化为民族精神,并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意识和精神。随着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这种被大学生内化和重构的民族精神不断地得以催化、强化,从而形成大学生相对稳定的精神品质。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大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爱,志愿对非典患者或被隔离的同学给以体贴和关爱。在这一次特殊的实践中,大学生们强烈地意识到:没有集体的安全,就没有个人的安全,并大力发扬“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

(三)比较分析法与典型宣传法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世界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科技以及传媒上的优势,直接或间接地向我国推行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强烈地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理念等。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我们除了要提高警惕外,更为重要的工作不是关门避祸,而是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比较地分析。通过比较,判别不同思想、文化的不同性质、不同效果,以及不同的发展趋势,使大学生在对比中辨是非,在鉴别中明真伪,从而坚定地选择并维护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与此同时,民族精神的培育也要做好宣传工作,这也是积极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有效方式之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宣传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思想、意识领域的工作,宣传具有极高的重要性。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做宣传工作要“三抓”:一要抓准时机。即要及时、准确地宣传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典型事件等,这是有效刺激和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效度的关键。二要抓校园网络。校园网是做好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渗透式课堂”。学校应通过校园影视、数字图书资源等形式,着力利用好这一课堂的辐射效应。三要抓寝室。让寝室、社区教育逐渐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区”。但这仅仅是开始,寝室思想政治工作、寝室文明的建设都还有待于开发、创新。这项工作的完成将极大地分担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任务,提高其质量。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