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出路:企业化、民众化与国际化
叶敦明 2011-04-14
中西合璧,是我们经济融入世界之后的必然现象。特别是在上海这个地方,每天你都能看到不少洋人操着生熟不等的汉语,穿梭在各种工作和生活的场合。上海,又恢复了十里洋场的风采。只不过,这些洋人而今是依仗着自己国家的企业来淘金,而非靠着枪杆子来掠夺。
还是在昨晚的地铁上,一个中国的年轻帅哥,拿着手机满条斯里地用英文跟对方聊天。他发音尚算标准,脸上的表情也很西化,可我在想:他真正热爱西方的核心文化和价值观吗?反过来讲,那些汉语说得流利的老外,真正搞得懂中国文化的深邃吗?会说英语、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被称为香蕉。那些会说汉语、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白种人,恐怕就是大鸭梨了。
1、去中国化的教育方式,必须急刹车
老友夸张地说:我们孩子学的东西,都是与中国经典文化背道而驰,他们学的越多,就会更加削弱他们未来的竞争力。其言不乏道理。孩子们从小就把英语当成最重要的语言,在汉语上却没下多少工夫。这些孩子长大后出国定居,恐怕就会陷入到不伦不类的境地:中国文化不通,西方文化半瓶醋。又有多少欧美人,愿意同这种人处朋友呢?
还有,这些所谓优秀的孩子,从欧美一流大学毕业后,很多人还会回到中国发展,那他们又有多少优势与留在中国的优秀年轻人竞争呢?20年以后的中国,基本上产生了中国式的游戏规则,只有掌握中国文化精髓的人,才有资格竞技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舞台。
去中国化,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言必称洋人,行必学西方。我承认,中国传统文化过于哲学化、政治化、苛刻化,不能直接套用到学校教育上。但是,我们的教育者们,是不是自己都搞不懂中国文化呢?仁者爱人,忠恕执教,又有多少教育者愿意执守呢?当中国教育不中国时,我们就已经输掉了一半的未来。
2、企业化:让欧美人尊重我们的文化
要让别人喜欢你,首先就要被理解,理解之后才能有认同。让欧美人看得懂的中国文化,必须从企业文化开始。上周,叶敦明去杭州拜访一家温州人开的工业企业时,他们老总说了这么一句话:温州人是经济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实体;国内其他地方人则是自然人,独自参与经济的能力较弱。如此说来,欧美人也是经济人,他们信奉的文化,更多来自于经济社会的熏陶和企业工作的训导。
以西方眼光重构中国文化,林语堂算是登峰造极。他的一本《吾国与吾民》,讲的是欧美人羡慕、中国人感悟,只有他这样学贯中西的大家,才能以文化的滴水穿石,打动那些原本对中国存有现有偏见的洋人们。
欧美日是经济动物,他们讲求实效。《孙子兵法》,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读,更是被日本人在企业经营中发挥到极致,这本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政治的杰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今,孔子思想也开始照耀世界文化的天空。几年前,我去日照拜访这位老友,他的一位瑞典同事刚从孔庙“朝拜”而回。席间,我们畅谈了孔子思想与中国文化。老友从西方人的角度,娓娓道来的孔子,简直让这位瑞典人和他女友着了迷。他们激动地说:太神奇了,2000年前的中国人,就能把今天复杂的事情看得那么清楚,要比我们西方人开化早很多。
孔子学院,据说已经开了好几百家了。因为在国外,国人无从知道它是如何教学的。叶敦明认为,燃起国外人学习汉语的兴趣,是孔子学院的第一要务。这就需要一些学贯中西的现代中国人,全新诠释中国经典文化,剥去陈旧的外壳,尽展内在的精华。就像当年的Reader’s Digest那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调性、不分国籍的精神,孔子文化定会被国外企业家接受的。而且,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可以适当赞助,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有了企业参与的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吸引西方企业家。把中国文化先传输给这些最实用、最有传播力的人群,中国文化也就能为中国企业推波助澜了。
设想一下:哪一天,中国若是有一百个海尔、联想、华为,一百个张瑞敏、柳传志、任正非、一千家谆谆教诲的孔子学院,那中国文化能完全被西方企业家接受了。我们的企业就能更好地扩张海外、兼并欧美企业,有了中国文化这个润滑剂,像TCL当年因文化冲突二兵败汤姆逊的事情,就会少之又少。
3、民众化:让欧美人喜欢我们的文化
逐步强大的中国,开始主动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魅力了。每年的奥斯卡大奖,我们的导演也都在伸长脖子往人堆里扎。可惜,假大空的电影,屡屡名落孙山。也许,中国电影是失败的。然而,中国电视剧可能是世界一流的,从10几年前四大名著电视连续剧,到而今的生活情感类电视剧,无不打动着国人和近邻国家。有生活,才有人味,祝愿我们的电视剧能够输出到更多的国家,感动更多的老外们。
30年来,我们都在扮演者经济人。13亿人,一心想致富,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原始动力。不大习惯中国强大的欧美人,开始横挑鼻子竖挑眼。他们的民众哪里知道,他们日日享受的中国制造,其背后却是最勤苦、最用心的中国人。中国人创造的价值,无私地、默默地被世界分享着。去年,中国政府在美国主流媒体播放了一条中国广告片,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赞叹我们的伟大贡献,要让他们真心地认识到:离开了中国人,就不能过上一天好日子。
当年学英语时,前前后后有四个美国外教。他们的英语水平高低不等,但为自己国家和文化自豪的态度,却是惊人的一致。他们批评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国家,都是发自内心的。跟他们学语言,无意中收获了他们自信的生活态度。同样,韩国人、日本人,他们也是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自豪,虽然有点夸张,但的确真心、真性情。
要想让别人喜欢中国文化,中国人自己就得先喜欢自己。以金钱为核心的价值单极化,失掉了中国人固有的乐观、豁达和心底宽。一个个紧缩眉头、供着房子和车子的中国人,又何以展颜于世界呢?信仰,不知道去了哪儿。过去信奉家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观,失落于城市的丛林中。我希望儒家的从容与通达,能够再次唤醒当代中国人的心理归宿,我们的文化,要再次散发出独特的人性光辉。
好的苗头,终于破土而出。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把庙堂之上的大学问,轻巧化解为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常识。更有南怀瑾这样的高人,把中国文化的精髓,炖出了一味味心灵鸡汤,滋润着世人。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其智慧源泉就出自南怀瑾的三言两语之间。当国粹嫁接上民众乐于接受的形式,就会达到一个全新的能量级。
4、国际化:让中国文化成为世界大同文化的熔炉
企业化的中国文化,是让世人在得实惠中体会中国。有了企业和品牌撑腰的中国文化,如同裹上糖衣的炮弹,别人心甘情愿地“挨打”。而民众化的中国文化,则是植根于民间,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事,消除陌生的距离。假如有一天,侯宝林、马三立和郭德纲的相声,外国人也能听得笑不拢嘴,中国文化就真的活了起来。
企业化、民众化之后的中国文化,就要踏上了国际化的新征程。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骨子里还是一成不变的保守主义,搞了那么多年的洋务运动,一下子就被洋人击破了。而今的风气,却倒过来了,西学完全占了上风。极左、极右,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西方文化如何与本土文化的共生,一衣带水的日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黑泽明,早在60年前,就能拍出震惊世界的杰作,被誉为电影中的“莎士比亚”。他的影片,几乎都是着墨于日本自己的人和事,却能被不懂日语的外国人追捧。人性是相通的,能够感动国人的精品,就必然能打动外人。郭德纲戏谑地说到:喝着咖啡,就着大蒜,秋水长天一色。在文化混搭中,不失去真我的性情,恐怕是国际化的内在要求。徐悲鸿的马,就是博通中西绘画精髓的代表作。
中国哲学,尽管逻辑体系并不完美,可它的渗透力超强。哲学的生活化,抽象的具象化,化繁为简的大智慧。它理所当然地,成为富裕之后的中国和世界强国的精神食粮。书本中的孔子、老子、孟子、孙子,能够再一次成为世界文化的精神领袖。信上帝,是因为我们膜拜万物的主宰,主宰,即天地人运作的规律。天地人之道,恰好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当信上帝的欧美人,改为崇拜中国的先圣的时候,中国文化造福世界的大同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