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及对策
宋晓红 2011-04-1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平等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失语”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过分析其原因,探讨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引言
随着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应该既包括语言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这在学界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大学生对于外国文化日益熟悉,对自己的本土文化及其英文表达却很匾乏。当外国朋友与我们的大学生谈起儒家道家等传统文化时,我们的外语学习者往往连孔子,老子这两位著名的思想家的名字怎样用英文表达都不知道,不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精髓,更谈不上恰当的用英文来表达。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
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
(一)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和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有关。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过度强调了英语的重要性。现在考中学,大学,研究生,读博士,找工作,晋职称等英语都是必考科目。只要英语达不到要求,无论专业如何精通,都被拒之门外。至于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则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同样,教育决策层对于外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也有失偏颇。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而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只提了一句:“能翻译反映中国国情或文化介绍性的文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目的语文化,忽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使用外语导出本土文化的意义。
(二)教材内容设置不当
与培养制度相适应,在教材编写方面,目前大学英语中涵盖的材料几乎全部选自英美出版物,其中中国文化含量极少。学生从教材中感受到的是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气息,却学不到怎样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上外2001年版的《大学英语(全新版)》只有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一单元课文“Learning, Chinese-style”阐述了中西方教育方式的不同。浙大2002年版的《新编大学英语》也只有第二册第六七单元课后阅读“Cook-ing and Cuisines", "Bridging Cultural Gaps Graceful-1y",第三册第二单元课后阅读“The Monkey King",和第四册第四单元课后阅读“Long March to Creativity"是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而这两套教材都是使用范围很广的教材。由此可见,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所占比例过低。这使我们学生不能学到用英语表达中国观念,讲述中国文化内容,输出中国文化精华。
(三)教学理念偏误
在外语教学中,学习者总是被要求在跨文化交际时遵守英美国家所遵循的语用规则。否则,他们就会被指责违背了得体原则和礼貌原则。其实,在文化移情中适度原则是一项重要原则。坚持适度原则就是在文化移情时既不完全固守,也不完全放弃本土文化的立场。文化移情的不及或过度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由于从教师到学生都过于强调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输出不够,文化移情过度。造成“中国文化失语”。
三、消除“中国文化失语”的必要性
(一)保持本土文化独特性的需要
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是我们在“全球化”这样的国际环境中需要坚持的原则。文化交往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本身不能也不应该“全球化”。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虽然中国从外来文化中有所汲取,但却不能忽略了本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不能模糊我们自己的文化符号、文化载体与文化内涵,要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
(二)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对交际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底蕴有深层了解,是成功习得这种语言并运用该语言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对于目的语文化的了解只是成功和平等交际的第一步。因为成功的交际行为从来都是双向的,平等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相互带来各自独特的背景和经验,都成为他们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于自身文化的深层理解、也不可能有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四、消除“本土文化失语”的对策
那么,如何消除“本土文化失语”呢?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培养平等文化意识
培养平等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积极适应目的语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少犯用语错误;客观展示中国文化,更能赢得对方的尊敬,使交际富有新意和朝气。学习外语,是为了了解吸收外国文化的精华,洋为中用;也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灿烂的文化。放弃民族特点和文化身份去学习外语是本末倒置,也是必须摒弃的。英语学习者只有在深人理解母语文化和英语文化,并掌握合适的英文表达后才能成功的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寓本土文化于英语语言教学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并不是只和一种特定的文化相联系,任何使用者都可以用英语来表达个人的立场和文化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以英语之器,载中华文明之精华。通过本土文化与英语的结合,使语言学习者,能够用英语充分表达本土文化,也能用英语表达西方文化,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移情适度,既尊重西方文化,也能够得体传承本土文化,达到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互相传播,交流的目的。
(三)改革我国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学习外语是必要的。但外语水平不能作为判断用一个人能力的标准。要弱化英语在能力测试中所占的比重。英语教学方面,要修订教学大纲,增加本土文化英语表达的比重,使学生重视自身本土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培养。各类考试中要加人考查本土文化英文表达的内容,使英语既要和西方文化相结合,也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
(四)教材建设
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改变过去西方文化一言堂的局面,教材中既要有英美国家文化,也要增加富含本土文化的文章。强化具有中国文化色彩词汇的英文表达,使学生能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可以选取中国通晓英文的作家所写的英文著作、外籍人士中对中国文化非常精通的作家的作品、中国名译家翻译的中国经典作品作为教材资料的来源。使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并学会用英文表达。对于当今社会生活内容,可以选择英文报刊上的优秀文章。央视第九频道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为主旨设计的各个英文节目,都是不错的选择。
(五)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英语专业要有相关的中国文化课程的设置,其他专业也应该有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设置。同时,不仅在大学,在中学,小学都应该加强中国经典文化内容的输人。现在有的地区已经开始在小学阶段以诵读的方式补充经典文化的输人,这是很好的开端。
(六)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中,改变过去过于强调英语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充分发挥正迁移的作用。学习外语,不可能完全脱离母语。语言间的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损失。因此,我们应该有效地排除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充分发挥其正迁移作用。只有在深刻理解并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比较出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异同。产生积极的正迁移。只有在中西文化的比较中,明确感知二者的差异,才能在实际交际中积极、有效地适应目的语文化,传播中国本土文化。
五、结论
简而言之,“本土文化失语”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为了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意识,寓本土文化于英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选拔制度,加强相关教材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理念等来消除大学生中“本土文化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