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
蒲晓煜 席淑华 2010-04-27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机构人员院前急救培训急救知识急救技能
论文摘要:目的通过了解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态度和行为的现状,探讨普及院前急救培训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3个社区的社区服务人员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不佳;但他们同时认为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院前急救培训能够影响社区服务人员在发生紧急情况时所做出的判断和行为选择。结论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普及,并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和利用知信行模式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
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急”和“救’,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救助紧急情况的患者,在公众中开展有效的院前急救知识技能培训已日趋被专家重视。为了更好地达到培训的效果和目的,我们针对最有可能首先到达急救现场的社区服务人员,如小区保安、社区居委会成员、社区物业机构从业人员、小区志愿者等进行了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调查,以探讨普及院前急救培训的有效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于2008年9—1O月,在上海市老西门、外滩、半淞院3个社区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不同职业144位社区服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67人,占46.9;女76人,占53.1%。20~30岁36人,占25.0;31~4O岁35人,占24.3%;41~55岁37人,占25.7;55岁及以上36人,占25.0。文化程度:初中43人,占29.9;高中(含中专)49人,占34.0;大专及以上52人,占36.1;在职业上小区保安。44人,占30.8%;居委会工作人员31人,占21.7;物业部门人员37人,占25.9;志愿者31人,占21.7。小区保安44人,占30.8;居委会工作人员31人,占21.7;物业部门人员37人,占25.9%;志愿者31人,占21.7。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第二部分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态度和行为的现状,共由30道问题组成,其中1道填空题、22道单选题、7道多选题,在结果录入时按照计数资料处理。调查问卷的总体重测相关系数为0.804,部分重测相关系数为0.815~0.863;问卷的效度是通过一轮头脑风暴和一次专家审阅后保证,头脑风暴和专家审阅均邀请相同的10位专家参与,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5.8±4.7)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5.6k_--3.2)年,职称均在中级及以上,领域涉及急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及社区卫生服务。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14份,回收14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处理上述资料均通过Excel软件统一录入后,经SPSS13.0软件进行的分析,计数数据以百分率表示,采用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院前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本调查发现,没有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66人,占45.8;接受过1次急救培训的人员39人,占27.1;接受过2次及以上急救培训的人员39人,占27.1%。在问及常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时,不论接受过1次培训或2次及以上培训的人员回答正确率均较好,正确百分率≥77.39,6,见表l。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和没有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在大多数相关院前急救技能掌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及院前急救技术常涉及的一些问题时,不论是否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回答正确率均<50%(表2)。在判断最佳抢救时间上,不同培训状况的人员的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一11.833,P 2.2院前急救态度及行为状况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态度。当问及社区服务人员对急救知识掌握意愿时,85.49/6的社区服务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掌握常用急救知识和技能。94.4%的社区服务人员认为在社区服务机构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对于大部分甚至整个社区居民的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接受过1次急救培训、接受过2次及以上急救培训人员未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选择的首选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44,P<0.05,表3)。 3讨论 3.1普及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公众对“120”的认知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全民急救意识的高低。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不论调查对象是否接受过急救培训,其120电话知晓率均高于85,这一结果明显高于1998年上海市调查结果的50.85%。触电的处理和煤气中毒的处理的回答率均高于77,可见我国现阶段已经十分重视普及公众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我国现阶段通过传媒,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对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一些有条件的小区还邀请医疗人员在小区内进行急救知识的讲授,并利用小区的宣传栏向社区居民讲解常见的相关急救知识。同时,红十字会、急救中心和一些医学院校也对公众开展了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培训。本次调查数据也显示,通过近年来多种途径的普及,公众的急救知识和技能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他们的急救水平。 3.2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和复训制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未经过培训的研究对象在判断最佳抢救时间、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骨折的处理、骨折的固定等几项的回答正确率均低于17;接受过1次和2次及以上的对象回答正确率也均低于45。表明院前急救培训是不是十分充分有效的。为了达到更有效的培训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从实际出发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培训体系 (1)被调查者有着自己的工作岗位,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利用闲暇时间。因此,在培训的课时设置时应考虑其培训对象参与的可行性,同时增加课时的趣味性以减少受训人员缺课的可能。(2)我国在公众的院前急救培训上还存在着非标准化的问题,没有统一的院前急救教材,也没有统一的考试考核方法[3]。目前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都承担着公众培训的职责,但两者在师资、培训教材、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和培训资证等存在差异H]。因此,借鉴国外在院前急救培训上的优势和经验,利用我国自身在急救培训实践上的经验,形成一套统一的院前及急救培训体系将有利于我国院前急救培训的发展。 3.2.2建立标准化的院前急救复训制度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其急救技能掌握不佳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急救技能的有效保持力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有资料[5显示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即使医生的急救技能也将在培训后6~12个月减退。还有资料[6显示,对接受心肺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受训后6~9个月内对其进行复试,结果只有14的受训者能够实施心肺复苏。因此,在调查中接受过培训的人员他们急救技能水平不高,可能和他们最后一次急救培训与现调查时间相隔较远,或(及)在培训后其急救技能的强化不足有关。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复训系统或计划,帮助已接受过急救培训的人员更好地巩固和掌握急救技能。 3.3以知一信一行教育模式推进急救培训的开展和实施 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没有接受过培训、接受过1次急救培训和接受过2次及以上急救培训的人员在首选的行为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随着调查对象接受急救培训次数的增加他们首选采取急救措施的百分率也随之增加。知信行模式将人们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及形成行为3个连续过程。知信行理论认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有知(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要有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作为动力。在此前提下,以该理论来看这个问题,接受了急救培训的调查对象获得了更多的急救技能,随着培训次数的增加其急救技能也将随之增加。在获得了急救技能的情况下,调查对象们绝大多数又十分愿意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并认为对其进行培训会对社区有益:通过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这将更好帮助其形成采取急救措施的动力,最终促进其做出行为选择。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方法,以知信行模式为依据,开展院前急救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