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张太儒  2012-08-22

论文摘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的分析,探索构建以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为基础,以搭建创业就业平台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就业模式为动力的“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的就业服务新体系,对推动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者、提高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用人单位寻找合适人才是大学生创业就业的“三大难题”,构建“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的就业服务体系对于破解这“三大难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

(一)高职生就业问题的社会影响极其广泛。当前,我国高职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求职猛增,岗位有限,另一方面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高职生的就业难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支持和保障。其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牵涉到千家万户,是广大家长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再次,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最终取决于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欢迎程度,这使高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二)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融危机导致了快速上升的显性的和隐性的失业。作为非熟练甚至是半熟练的高职毕业生受到的冲击无疑是空前的。在新形势下,我们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优势,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目标)、“怎样培养人”(培养的方式方法)应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进而需要大力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长效制度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宝贵人才资源,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就业及时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质量和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信息网络技术对高职院校就业服务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传统的就业服务往往表现为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成功人士经验论谈、毕业生相关政策和程序宣讲会等等。即使多数学校开通了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但在高校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网络技术与就业工作具体业务的结合,因而也未能充分实践为就业的主体双方服务的宗旨。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就业网站供求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步伐,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无形的人才市场与有形的就业市场更好地相互补充,形成就业信息畅通,信息准确丰富、数据更新迅速的就业信息网络化的目标。

二、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联手大力助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现状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全国上下高度关注、共商大计。国家出台政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政府想方设法制定各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学校奔波与校企之间忙于推进大学生就业,家长也是广开门路、千方百计地为子女谋求职位、岗位,毕业生本人更是为提前接触社会、走入社会、服务社会而摩拳擦掌、四处奔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积极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出谋划策。

第一,政府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全国已有27个省级政府出台具体实施办法。2009年人社部、教育部、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工商联、团中央共同下发了《关于印发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的通知》。计划2009年~2011年,组织100万名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为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技能培训,国家还决定实施“双证书”制度。为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商务部共同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类高校在相关专业开展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工作,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培养高质量的服务外包人才,力争在5年内培养和培训120万名服务外包人才,新增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实现2013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300亿美元。另外还出台了包括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城乡基层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毕业生、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政策措施。

第二,学校与企业加强协作,开辟多种渠道、采取灵活机动的办法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各高职院校通过各种渠道让企业充分了解学校、了解学生,推介学生、实现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每到就业季,学校不仅为长期合作的企业敞开招聘大门,而且主动出击,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全国大学生就业相关网站、各大行业协会及往届学生就职企业,广泛搜索企业招聘信息,发函邀请企业洽谈,介绍本校教学特色、学生专长,与用人单位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满足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的标准,听取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近年来,高职院校进一步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顶岗实习,强化实践环节,毕业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各高校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从就业机构设置、就业人员培训、就业服务内容和方式改进等方面不断学习和探索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人才中介机构、社会培训机构和高校积极整合资源直接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大学生就业服务计划,建立大学生实践平台,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服务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重要趋势渠道。人才中介机构加入到毕业生安置工作中来,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职业见习的机会、促进校企互动、推动高校加速市场化进程、开展联合办学等,在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发布,人才介绍、推荐工作和人才信息咨询三个方面为大学生更顺利就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同时,就业培训机构“以就业引导培训,以培训促进就业”为宗旨专注于职业生涯规划、求职面试以及职前培训,有效缓解了国内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培训指导不足的现状。团中央、大学生联合会、各大中央媒体、有关政府部门、有关社会团体密切配合,联手发起和实施了以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为内容的,携手高职院校共同开发的大学生就业援助行动项目、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工程,引进国际通用训练课程,结合专业的职业化培训模式,实施大学生实习计划、社会实践计划,解决大学生经验和社会阅历问题,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企业、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心理调整和角色转变,以期迅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最终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构建“政府推动、校企联动、学生行动”就业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政策、提高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进行宏观调控。

第一,政府在加快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步伐,繁荣第三产业,尽可能多地为大学生就业、实习创造和培育岗位和职位的同时,在政策、经费、项目、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为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大胆尝试创建“政府出资金、企业出项目”形式的大学生就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双赢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校地联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重点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区;鼓励社会机构面对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大学生创业中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基金和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廉租公寓;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

第二,国家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大学生扩宽就业面,鼓励大学生参军或者到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配套设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的保障和切实的帮助。比如,2009年广州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引导基层就业、鼓励吸纳就业、扶持自主创业、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能力、改善就业服务、健全就业保障政策等六个方面31项政策,每年投入的资金达14亿多元。实现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尽管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公共就业服务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公共服务机构职责定位不明确,公共就业服务垄断且管理不到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化但又供给不足,公共服务政策指导与监管力度的地区性差异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在服务能力、服务水平、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以及一站式服务等模式上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加强对政策、法规的宣传和阐释、明确各类公共服务部门职能、明确具体公共服务标准、规范各类招聘实体具体细则等方面做好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建设。

(二)高职院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观念,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支持系统,延伸就业服务过程,拓展就业服务形式,提升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创新就业信息服务体系。

第一,注重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创新就业创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学校要倾听企业、行业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邀请成功企业家、行业专家、权威人士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设置和课程制定,及时了解企业的产业发展、长远规划、用工需求等信息。其次,以“互惠互利、各方受益”为基本原则,构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绿色桥梁。即企业与高职院校联手,合力搭建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一方面,高职院校组织熟悉创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态势的专家、企业家成立大学生创业创业指导小组、大学生创业企业家咨询委员会,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改变以往大学生创业就业缺乏专业指导、实战力薄弱的不足之处,形成有规模性、导向性的服务平台,让成功经验被不断复制、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与创业投资机构、社会企业、大学生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筹集社会资金,成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进行适度资金支持和项目孵化,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给予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学生们的创业活动,使大学生在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团队协作、公共关系、风险竞争、法律契约、开拓创新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再次,积极利用校友资源,通过建立校友企业联络人制度、组织就业与创业校友论坛、开展校友导航等形式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新平台。

第二,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协调各个部门,发挥学校报刊、宣传栏、广播、网络、图书馆、团学组织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校外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出学生的创业就业欲望和能力。

第三,创建学生满意度、企业满意度和社会满意度相结合的就业服务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一是学生满意度测评—大学生是否认可学校的有关作为,表现在知识技能的实用性与创新性、求职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实习实训效果的展现、求职维权的处理、对特殊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等方面。二是企业满意度测评—企业是否认可学校的实力,表现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规模、教育理念、教学特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三是社会满意度测评—社会是否认可学校的表现,比如高校“教、学、做”、“产、学、研”的有关业绩,师资实力,社会贡献率等。

(三)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分工协作、资源互补,推动和保障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顺利运行。无论是高校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供给一方)、用人单位(需求的一方),还是相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市场机制的监管者与协调者),作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主体应该承担各自的角色、发挥自身的功能。正如有专家指出“转变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只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短期化措施的认识,应该使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同时,以社会公益性为核心促进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各参与主体分工与协作,实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的主辅结合、分工明确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主体结构模式。”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