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试议对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谭晓辉  2012-07-30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沿袭当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在社会保障概论的教学中,必须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更新教育观念,注重能力培养。根据新时期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的要求,积极探索教学体制的改革,实现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障;教学改革;探索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在迅猛发展和完善,急需具有社会保障专门知识的人才。但是,在我国目前高校开设的社会保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以前沿袭的传统教学模式,即以学科为基础,以知识为本位,在教学活动中突出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近年来我校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开展了对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思路。

一、社会保障概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过程程式化。从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看,固定的学制,相对稳定的教材,从头到尾的灌输等像流水线加工产品一样,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使学生缺乏求知的主动性,学生的创新之火被老师的说教所淹没,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其个性才能不能得以全面展现。

(二)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教材滞后,教学内容陈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关的社会保障的观念与政策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专业课教材长时间固定不变,内容陈旧,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脱钩。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教学活动流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触及要点。而且在较短的学习期间内,理论也难以系统化,基本技能又得不到掌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四)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学生水平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交、语言表达、合作与创新精神等综合能力方面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走出校门后不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缺乏发展的后劲。

二、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对《社会保障概论》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全面论证和规划。通过对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家人事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研究,提出了“立足专业,面向社会,强化实践,注重能力”的改革目标。落实到教学上就是“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要立足社会保障实践,依据社会保障工作本身的性质、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改进教学,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承担的工作。以能力为本位就是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更好适应社会保障方面工作,而且也能够适应其它相关的社会工作,以便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新时期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的要求,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社会保障概论》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改革现行理论脱离实际、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基础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体系;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为主、教学辅导、多媒体课件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队伍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努力配置适应社会保障教育特点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单一的课堂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着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建立由校外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外实训基地。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师生与基层社会保障人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三、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根据专业教学改革目标,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成立了学院社会保障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起草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改革可行性论证报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专家组成的专业改革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的各项阶段性成果予以审查并做出针对性建议。教师则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分别承担教学改革中各项具体能力的研究和开发。教师通过对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与能力的研究和开发,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贯彻落实改革方案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一)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改革以前,我们把培养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民政等政府部门的管理岗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基层部门、非政府组织、民间机构等的大量出现,社会保障专业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步转向了培养从事社会保障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就是说,社会保障专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育观念上要实现下列转变:从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转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破除唯书、唯分就是好学生的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改变高分低能的状况;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素质教育观念;由学生是客体的观念转向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具有个性的人才。

(二)注重能力培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具备的能力应包括两个方面: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包括: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操作能力、熟知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能力、社会保障咨询和服务的能力。非专业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应用写作能力、普通话和英语会话能力。从培养目标出发,我们对传统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和重组,创新理论教学体系,摒弃学科本位的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按照社会保障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强调以基础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基础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技能知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体现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社会保障概论》是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落实改革的教学计划,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加强了实践性教学软、硬件的建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扩大学生视野;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机械、教学方式单调的现象,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主流的方法,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结合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摸索,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将搜集到的各种典型案例用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判断分析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辩论教学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倾向,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结合案例进行辩论,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3、网上答疑法。任课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并放在网上,学生如果需要可直接上网查询;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要求不能直接向任课教师提出的,还可直接向有关教师的专用信箱发送电子邮件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这样既解决了下课后学生无人可问的问题,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4、强化训练法。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社会活动应用能力进行了强化培训。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定期举办对话晚会、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学习成果的机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提前作好准备。

(五)建立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检验教学改革的成效,学校对考核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学校建立了由学生、教师、教务处、专家组组成的四级教学质量考评体系。成立了教学质量督查小组,随机抽查教师的教学业务原始记录,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深入课堂听课,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对每位教师进行测评;抛弃传统的纯粹书面考核制度,采取多种方式,把学生的能力测试提到了与闭卷考试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对社会保障概论教学新模式的初步评价

(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规范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性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将知识溶于实践过程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加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摆脱了单纯的繁琐而空洞的理论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突出了教学的个性,促进了师生双向交流和共同提高。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实现了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教师以讲为中心转到以检查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从以教材为中心转到以实践技能培养需要为中心。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目前的实验表明,该模式促进了师生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摆脱了对受教育者学习成果考核的单一性,摆脱了死读书、片面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从多方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用技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科学文化、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给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完美发展。

(四)摒弃了教师苦教、学生不学的局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工作适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绝大多数毕业生已能独挡一面。这就充分体现了该教学模式的良好效果。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