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精准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黄华 2021-02-27
摘要:数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数学教学除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挥数学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和促进作用。高中数学教学旨在指导、引领学生在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数学往更深层次探索的兴趣。本文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课堂讲授方式,以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设计高中数学教学课堂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精准阅读能力。
关键词:精准教学,合作交流,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由于数学内容具有抽象性,数学课堂精准阅读能力培养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就是教师以教科书作为主要阅读材料, 合理地用数学教材,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微循环改造,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有导向地进行阅读,让学生阅读消化、吸收数学知识的过程。
一、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基本知识的精准理解
精准理解内容中有关的数学术语、符号的含义,阅读就是最好的形式。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或一个概念、定理或其证明,就是要让学生围绕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我们要促进学生在数学阅读中要精力集中,专心致志,采取“咬文嚼字”与“逐字推敲”的方法进行阅读,完成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案例1:用解决小问题形成基本知识的理解
问题来源《椭圆的定义》
引例:平面内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运动行成的轨迹叫圆。如果把一个定点分裂成两个(给你两个图钉),一根无弹的细绳,能画出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动手画。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椭圆的定义,让学生从具体操作中真正了解什么是到两定点之和为定值(并且这个和要大于两定点的距离)。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
1 :在画图过程中,有哪些量在变?哪些量不变?
2 :若调节两个图钉的位置,绳长不变,所得图形有何变化?
3 :当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
4 :当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大于绳长时,能画出图形吗?
5 :椭圆的圆和扁与什么有关?
最后老师电脑演示椭圆动画形成过程并得出椭圆完整定义
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通过实验让学生探究“满足什么样条件下点的集合为椭圆?”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自已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让学生从实践得到快乐。通过几个追问,使学生经历椭圆概念的生成和完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能力,加深对椭圆本质的认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中,涉及概念、定理、起始课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老师要精准设计有指向性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理解、解决问题,形成基本知识的精准理解。
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基本方法的精准形成
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课堂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要通过对教学过程的“预设”,给出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实现他们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愿望。
案例2:简单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的预设与生成
问题来源《立方体表面展开图》
为了让学生掌握表面展开图的种类,我先让学生在家利用牛奶盒等作为模型,让学生去剪、去画、去体验。课堂上,通过引导启发完成11 个不同的表面展开图的绘制, 让学生对11 个图形进行观察,帮助学生总结展开图的特征:
“一四一”“一三二”, “一” 在同层可任意;“三个二”成阶梯;
“二个三”“日”字连;异层“日”字连;整体没有“田”
提出问题:图展开图“一四一”最直观,最好发现。其他展开图能否通过适当旋转转化为 “一四一”型。
实现方法:学生进行有思考的阅读操作,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都可以转化为“一四一”。形成操作作法:
对于“一三二”型,可以把下方的“二”绕着上边的中点,逆时针旋转90 °,一次旋转就可以得到“一四一”。
对于“三个二”型,分别让上方和下方的“二”绕着下边和上边的中点,逆时针旋转90 °,两次旋转就可以得到“一四一”。
对于“二个三”型,绕着下边点,逆时针旋转90 °,一次旋转就可以转化得到。
在教学中,让学生认为学习数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形成是顺理成章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自然连接的、有效的,这样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让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着眼于解决问题的精准思路
在教学中,碰到文字叙述很长的问题,有些学生会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精准射击有指向性,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数学问题的实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作用,既读条件又读问题,理解题意后, 着眼于理清问题的思路,再进入到下一个环节。教师应该让学生独自默读,在读中研,在研中读,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
案例3:发挥表格在双分类问题里的梳理作用
问题来源《一次函数的图像》
要从甲、乙两个仓库向A、B两地运送水泥。已知甲库可运出100 吨水泥,乙仓库可运出80 吨水泥;A地需70 吨水泥,B地需110 吨水泥,两仓库到A、B两地路程和运费如下表下图:
路程(km)
运费(元/吨·km)
甲仓库
乙仓库
甲仓库
乙仓库
A地
20
15
1.2
1.2
B地
25
20
1
0.8
(1 )设甲仓库运往A地的水泥x(吨),求总运费y(元)关于x(吨)的函数关系式;
(2 )当甲.乙两仓库分别运往A、B两地多少吨水泥时运费最省?最省的运费是多少?
阅读策略:
(1 )本题数据多,数据关系不清晰,要帮助学生理解运费栏“元/吨千米”表示每吨水泥运送1 千米所需人民币的含义。
(2 )本题属于双分类型问题。多数学生拿到题目都很畏惧,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要利用已有的表格资源,对表格进行改造,进行2 次利用.
窗体顶端
运量(吨)
运费(元)
甲仓库
(100 吨)
乙仓库
(80 吨)
甲仓库
乙仓库
A地(70 吨)
x
70-x
1.2 ×20x
1.2 ×15(70-x)
B地(110 吨)
100-x
10+x
1 ×25(100-x)
0.8 ×20(10+x)
通过阅读,让学生完成表格的填写,2 个仓库,2 个目的地的量量关系就非常清晰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就渐渐消失了……
老师:对于类似有货源地,目的地的双分类型问题,都可以利用原有表格或者自己按照情况绘制表格,完成量量的梳理,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常见方法。
本类问题主要适用于应用性问题,基本情况出现出现大量数字时,教师要精准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教会学生学会处理这些数据,可以对数据按单位、按时间、按地点等方式进行分类,发挥好辅助工具的作用,把复杂的数据变得有条理,是探索这类问题的好方法。
四、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实现问题的精准建模
数学问题来源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教材中出现了以社会、信息为背景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广泛丰富的实际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及时指导,进行阅读培养,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4:友谊赛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来源《排列组合》
学校高二年级举行篮球友谊赛,每个班级派出一个代表队参加比赛,比赛采用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这样需要安排28 场比赛,求高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个班级?
排列组合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分不清什么时候用排列?什么时候用组合?
这个题目有人用 ,
错误原因:没有弄清楚单循环形式(每两队之间都赛一场)的计算方法。
应对策略:关键是解决单循环赛制的计算问题,两个班比赛有没有顺序,所以这是一个组合问题
等待学生完成解答后,老师对问题进行了拓展。
老师:同学们通过计算解决了赛场内的问题。下面,请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
问题1 :全班40 个同学,每两个同学握手一次,共握手几次?
问题2 :全班40 个同学,每个人给对方写一封信,共有几封信?
老师(拓展):现在,老师有新问题产生了:若某班级中途退出了比赛,结果比赛只进行了25 场,问有多少班级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这个班级放弃了几局比赛?
学生觉得问题有点难度,老师进行点拨:设有n个班级参加比赛,中途退出的班级放弃了x局比赛。这样,就可以得到: =25+x。即: ,其中n、x都是整数,且x<n-1 。发现要把50+2x写成两个连续的整数的积,只能是8 ×7=50+2 ×3 ,所以,n=8 、x=3 。也就是有8 个班级参加比赛。一个班级放弃了3 场。
教学中,需要从特殊到一般过度的问题,以及有拓展空间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问题串的方式,把问题连接起来进行解决。
总之,数学课堂的精准阅读是一种主动阅读理解,通过学生 “思考在前”的策略;数学语言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结合,数学课堂的精准阅读重在理解这三种不同语言的关联,采用“语义转换”实现它们与学生内化的转化,加深理解教材呈现问题的思考过程和具体的结论,是实现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的具体措施。
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