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张同杰 2012-09-28
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实施,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1.在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新的突破
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作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教育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宗旨,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典型思路等纳入教学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入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精神。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以更高的立意,从三个维度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在教学中把三维目标的各项要求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探究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2. 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有新的突破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个体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得都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学生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3. 在教学评价制度上要有新的突破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选拔功能被过分强化,有时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逼上应试教育的路上。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
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