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金属阳离子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
王九思 宋光顺 2006-03-07
摘要: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Fe3+、Zn2+、Cu2+的纳米级TiO2,并进行了XRD、TEM表征,对染料废水、苯酚的光催化实验表明,Fe3+、Zn2+、Cu2+的掺杂能明显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提高了有机物的降解率.
关键词:掺杂 纳米TiO2 光催化降解 有机污染物
TiO2光催化氧化染料废水、含酚废水、农药、医药废水、含油废水、含表面活性剂、氰化物等废水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TiO2光催化剂本身的一些缺陷,限制了其应用。一是其禁带较宽,只能对紫外光有响应,而且电子和空穴容易复合,所以催化效率较低;二是TiO2纳米粉的回收较为困难,难以循环使用。对于上述问题,众多对TiO2改性的研究发现,金属离子掺杂是提高TiO2光催化活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1,2,3]。从化学观点看,掺杂金属离子有利于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提高其离子效率。此外参杂金属离子后,TiO2吸收带也会发生红移,又可使其吸光范围向可见光区拓宽,这两效应均可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
1. 仪器及试剂
25W紫外灯(江阴市光电仪器有限公司);pHS—3C精密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BD—86型X射线衍射(XRD)仪(日本理光公司);JEM—100SX型透射电子显微(日本理光公司);自制光化学反应器;钛酸丁酯(TiO(Bu)4)(CP);异丙醇(AR)。处理的有机废水为:某厂提供的染料废水,其CODCr值为925mg/L; 某厂提供的含酚废水,其CODCr值为280mg/L。
1.1 催化剂的制备
将钛酸丁酯 与异丙醇按一定比例混合,用HCl调节pH为3左右,将Fe(NO3)3溶液、Zn(NO3)2溶液、Cu(NO3)2溶液于剧烈搅拌下缓慢滴入上述溶液中(30滴/min),控制各组份的摩尔比为:钛酸丁酯:异丙醇:去离子水:掺杂物质=1:2:4:0.005。静置几分钟后呈白色半透明溶胶,80℃下真空干燥一段时间后得到干凝胶粉末,于马福炉中500℃下煅烧2h,自然冷却后在玛瑙研钵中研磨得到掺杂Fe3+、Zn2+、Cu2+摩尔百分数均为0.5%的TiO2纳米粉末。
以去离子水代替掺杂离子的盐溶液,按上述同样方法制备未掺杂的TiO2。
1.2 分析方法
有机物废水的CODCr采用国家环保局和废水分析监测方法委员会主编的《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的重铬酸钾法进行测定。
1.3 实验方法
光催化降解反应在自制的反应器中进行,每次加入一定量的有机废水,同时加入一定量的TiO2光催化剂。反应器套在铝箔罩中,在25W紫外光照射下,可任意调节光距,在稳定光源条件下反应,隔一定时间取水样测定其CODCr值,即可求出在不同反应条件下有机废水的CODCr去除率。
2. 结果与讨论
2.1 光催化剂的表征
2.1.1 TiO2XRD图谱分析
图1给出掺杂Fe3+、Zn2+和Cu2+的TiO2以及未掺杂的TiO2的XRD图谱。未掺杂TiO2和掺杂Fe3+、Zn2+的TiO2XRD图谱没有明显的区别,都是单一的锐钛型;而掺杂Cu2+的TiO2的XRD图谱上则出现了金红石型的衍射峰,说明Cu2+的掺杂促进了TiO2由锐钛型向金红石型转变。在参杂TiO2的XRD图谱上均未出现Zn2+或Fe3+的衍射峰,表明掺杂离子已进入TiO2的晶格。
(1)—undoped TiO2; (2)—iron-doped TiO2;
(3)—zine-doped TiO2; (4)—copper-doped TiO2
2.1.2 TiO2TEM图谱分析
表1列出了TEM测得的所制备的4种TiO2光催化剂的粒径。未掺杂TiO2的粒径约为27nm,掺杂Fe3+、Zn2+、Cu2+后TiO2的粒径都有不同程度地减小,其中掺杂Fe3+最明显,使TiO2的粒径减小了14nm,同时由于粒径减小,掺杂Fe3+的TiO2的分散性能降低,TEM观察到其有明显的团聚现象。
2.2 四种催化剂对有机废水光催化降解效率的比较
取一定量的印染废水于反应器中(废水的pH为8),四种催化剂投加量均为1g/L,光距为75mm,反应60min后,测其CODCr值,结果见表2。
CODCr cleaning rate(%)
取一定量的含酚废水与反应器中(废水pH为5.6),四种催化剂投加量均为1g/L,光距为75mm,反应60min后,测其CODCr值,结果见表3。
CODCr cleaning rate(%)
表2、表3的结果表明,在TiO2中掺杂Fe3+、Zn2+和Cu2+,可大大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这是因为Fe3+、Zn2+和Cu2+均为电子接受体,由于Fe3+、Zn2+和Cu2+对电子的争夺,减少了TiO2表面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使TiO2表面产生了更多的·OH和O2-,使有机物去除率提高较快[4]。同时,Fe3+能够吸附在TiO2粉体上,产生氧气高效生成的现象,这也有助于提高去除率[5]。
2.3 pH值对含酚废水降解率的影响
废水的pH值对于催化剂粒子的表面电荷、极性、粒子大小和状态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它对光催化氧化反应有一定的影响。选用掺Fe3+的TiO2作催化剂,试验条件同上,在不同pH值条件下测含酚废水的CODCr去除率,其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中取样点的pH值分别为2、3、4、5、6、7、8、9、10。
从图2可以看出,废水偏酸或偏碱性都能提高CODCr去除率。值得一提的是,当溶液的pH值大于10或小于1时,悬浮液无法分离这是由于溶液pH值能改变TiO2颗粒表面的电荷,从而改变颗粒在溶液中的分散情况。当溶液pH值接近TiO2等当点时,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颗粒之间容易团聚形成大颗粒。在水中TiO2的等当点大约是pH=3[6],当悬浮液pH值远离等当点时,由于颗粒相互间的排斥力,粒子在溶液中的分散性很好,去除率也更高。根据光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OH·可以有不同的来源,高pH值条件下,OH·易通过OH-直接迁移至光活性的TiO2表面,进而俘获光生空穴而产生;低pH值条件下,OH·易通过H+与被吸附O2-系列结合,在形成H2O2的基础上进一步反应生成,而许多研究认为,OH-更易通过后一种途径产生[7,8]。
3. 结论
通过凝胶—溶胶法合成掺杂Fe3+、Zn2+和Cu2+的纳米级TiO2,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光催化实验及理论分析表明,在TiO2中掺杂Fe3+、Zn2+和Cu2+3种金属阳离子将会使光催化的效果增强。同时,水体pH值的升高或降低对光催化降解有促进作用。
光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水处理技术,具有氧化彻底、节能、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二氧化钛悬浮体系中,二氧化钛具有较好的混合状态,因而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参考文献
【1】 陈晓青,杨娟玉,蒋新宇等。掺铁TiO2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J]。 应用化学,2003, 20(1): 73~76
【2】 Choiw.,Termin A.,Hoffmamm M.R. The Role of Metal Ion Dopants Quantum-sized TiO2:Correlation Between Photo-reactivity and Charge Carrier Recombination Dynamics. J. Phys. Chem. 1994. 98,1369~1379
【3】 Gratzel M.,Rusell F.H.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tudies of Doped TiO2 Collids J. Phys. Chem. 1990, 94(6):2566~2572
【4】 程沧沧,胡德文。TiO2-Fe3+体系降解耐酸大红染料的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J], 1998,20(4):17~19
【5】 Teruhisa hno, Dsisuke Haga, Kan Fujihara, Kaoru Kaizaki, Michio Matsumura. Effects of Iron(Ⅲ)Ions on Photo-catalyticand Photo-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itanium Dioxide. J. Phys. Chem. B, 1997. 101, 6415~6419
【6】 黄艳娥,琚行松。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1,21(4):45~48
【7】 Jean-Christophe Doueira, elal. Photo-degradation of 2-and 3-Chlorophenol in TiO2 aqueous suspensions. Environ. Sci. Technol., 1990. 24(7):990~996
【8】 胡春,王怡中,汤鸿霄。多相光催化氧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环境科学进展 [J],1995,3(1):55~64
Abstract: The iron, zine, copper-doped nano-TiO2 is prepared by a sol-gel method, and make XRD, TEM observation. The experiment indicate of photo-catalyst by dye waste water and phenol. The iron, zine, copper-doped nano-TiO2 photocatalyst active was obviously raised, the degrada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was raised.
Keywords: doped nano-TiO2, catalytical photolysis, organic pollu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