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重建新型医患关系——儿科医患沟通的途径与技巧

曹宏 周朋  2011-05-22

【摘要】 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融洽医患关系,达到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合作的互惠双赢局面。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精湛的医疗技术是医护人员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应根据不同患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共同战胜疾病。

【关键词】 医患关系;儿科;沟通技巧;途径

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着力培育的重要人际关系,医生的天职是为病人服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群众患病又离不开医生,患者需要医务工作者的人文关爱,医患双方是共同战胜疾病的战友。医生应以服务为宗旨,多替病人着想,尽其所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病人应该理解医学的复杂性和医生的难处,彼此间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交流和沟通是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不可缺少的环节。

医患沟通是一门艺术,是架起患者通向健康之路的“桥梁”,它需要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技术和文雅的举止做纽带,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够融洽医患关系,使医患双方建立信任合作的互惠双赢关系。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所接触的患儿各不相同,其家长背景也各有差异,儿科医生要根据不同患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沟通。首先儿科医生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由于小儿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抗病力低下,有着起病急、病情变化快的特点,并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患病种类存在明显差异,相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病因也各不相同,加之小儿自我表达能力差,婴幼儿患病不会通过语言正确地表达其不适和要求,年长儿也不能完整、准确地自我表达,小儿患病后情感控制能力低,就诊时精神紧张而哭闹不安,尤其是有过看病、吃药、打针体验的患儿,面对医生更是紧张或恐惧,查体不合作,给医生诊治疾病带来了困难。另外,家长普遍对疾病缺乏认识,一旦孩子患病,就非常担忧,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所难免。目前的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有些父母对患儿过分溺爱,甚至夸大病情,以引起医生的重视,还有个别父母甚至对医生抱有怀疑和不信任,对医护人员过分挑剔。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儿科医生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及时沟通和心理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根据不同患儿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

儿童时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不一,患病时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儿科医生要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对年龄较小的婴儿接诊时动作宜轻巧、敏捷、熟练,以减少刺激,并用语言和抚触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与患儿建立感情,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接触年长儿时应感情细腻,注意方式方法,语言要体现平等,说话的口吻、问诊的话语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切不可粗声粗气、疾言厉色,伤害其自尊心。在做检查和治疗时,应不厌其烦地向患儿讲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有针对性地消除他们的疑虑和恐惧,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工作,即使对哭闹不合作的患儿也必须怀着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和家长共同做好与患儿的沟通。对住院的患儿应主动接近他们,要面带微笑、声音柔和、多加爱抚交谈,用热情、表扬和称赞的语言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患儿的信任,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患儿家长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及性格各有差异。在儿科,尽管孩子是病《中医儿科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人,但家长在医患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虽然生病的是孩子,但父母的感觉却比自己生病还要着急。因此,与患儿的沟通很大程度上讲是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和体谅患儿父母及亲属的心情,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从“我是患者,我是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家长的安慰和解释是治疗疾病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小儿对病症的表述能力差,医生应认真、耐心听取家长对疾病过程的描述,还应以疾病事实为基础,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真实、准确、及时地将自己对疾病的判断、将要采取的治疗措施等,向患儿家长做通俗易懂的解释和说明,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以取得家长的信任,配合医生的诊治工作。

3 医疗技术与医患沟通

医护人员除了要有敬业精神、热情的态度外,还要有高质量的医疗技术和水平,这也是改善医患关系、进行有效医患沟通的重要环节。家长带着患儿就医,就是一心想找个好大夫,让孩子的疾病尽快的治愈,恢复健康。这就要求医生首先要有精湛的医疗水平、熟练的医疗技能。实际上,让患者或家属对医疗人员最敬佩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对他们认为放心的人就会比较乐于接受沟通,对治疗十分有利,从而能减少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

总之,医患沟通不仅是治疗病人的需要,而且也是目前医患关系的现实对医护人员提出的新要求,在医患沟通中医务工作者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要诊治伤病,还要以专有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以特有的医学人文精神,关注社会、呵护生命,既要维护医学的神圣使命,又要保障从医者的切身利益,使医患双方在市场经济中和谐共处、携手共进,一同战胜人类共同的敌人——疾病,一同享受身心健康带来的美好人生。支气管哮喘

1 病案

王某,男,6岁。1992年3月4日就诊。患儿于诊前2年确诊为哮喘,经治病愈。此次发病4天,症见咳嗽、气喘、有痰、日夜皆作,尤其睡前喘时喉间响声明显。病后不发热,饮食不振,夜卧不宁,大便干结,小便黄。用过中西药,2天静滴,症状不减而来诊。检查:神乏气急,面色不华,口唇干淡,舌苔白厚,舌质红,咽不红肿。心音纯,肺部听诊有嘟鸣音。腹软,反向运动水触及。脉数有力。X线胸透可见肺纹理稍强,白细胞常规正常,做过螨试验阳性。诊为支气管哮喘,辨证为儿童哮喘,发作期,实型。治疗除加强家庭调护外,治以祛风解毒、止哮平喘及对症之法。方药:治哮膏外敷涌泉双侧穴,中服小儿治嘟灵,每次8片,1天3次。汤药用紫苏子10 g、前胡10 g、射干10 g、白屈菜10 g、麻黄3 g、苦杏仁3 g、枳实10 g、大黄3 g、地龙10 g、重楼10 g、川芎10 g、全蝎2 g、僵蚕10 g、黄芩10 g,水煎服。治疗4天,不喘,哮鸣消失,少有咳嗽,大便通畅。前方减大黄、全蝎,继服4天,症见缓解,咳嗽大减。治法更为缓解期,肺脾肾三脏共治,以扶正祛邪为主。主药:紫苏子10 g、茯苓10 g、款冬花10 g、山药10 g、熟地黄10 g、橘红10 g、莱菔子10 g、玉竹10 g、山楂10 g、麦芽10 g,水煎服。经治8天,一般状态如常。继服8天,未见反复。过往稳定期治疗,固肾去伏痰,佐益肺脾。方药:黄芪10 g、玉竹10 g、女贞子10 g、补骨脂10 g、太子参10 g、五味子10 g、大枣10 g、牡蛎10 g、海螵蛸10 g。合服婴儿壮。第次3粒,1天3次。连服1个月,病儿每日坚持饮豆汁和吃白梨。经过1个月治疗,患儿恢复正常。备用抗毒灵和嘟咳喘,休药3个月,经过尚可。其音有过感冒,服药而愈,哮喘未见反复。稳定期用方再服1个月,减去婴儿壮。其后以家庭调护为主,坚持食疗,避开诱因。必要时复查。

2 讨论

本例为医患协力治疗较为成功的例案,尤其是家长配合的用心,对诱发因素的查找和避开特别用力。患儿虽病2年,但治疗不断,总是犯了治,治了犯。过去一不知家庭调养,二不系统治疗。此次治疗时间虽长,但病情稳之一直未犯。所用方药,虽可除去各种症状,但其机理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特别吻合。本例之治头轻脚重,扶正时间较长,旨在调整内因,增强御哮之力。

哮喘性支气管炎

1 病案

李某,女,2.5岁。1993年11月9日就诊。患儿生后常有腹泻,时发湿疹。平常易感。有吼喘史,尤其感冒后有痰多日不除。此次于诊前2天,以因感寒蝉而病,症见发热、咳嗽、有痰、嗓子吼响,活动时见重,食纳减少,夜卧不安,大便干,小便黄。未经治疗而诊。检查:神乏,面红,口唇干红,舌苔薄白,舌质淡红,咽不红肿。心音纯,肺部可闻湿啰音和哮鸣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脉数有力。X线胸透未见异常。诊为哮喘性支气管炎。辨证:幼儿哮喘,发作期,热型。治以清热消痰,止哮平喘。方药:柴胡5 g、黄芩5 g、青蒿5 g、紫苏子5 g、地龙5 g、的屈菜5 g、鱼腥草5 g、川贝母3 g、射干5 g、僵蚕5 g、葶苈子5 g,水煎服。合用小儿哮喘胶带,每次2粒,1天3次,与汤药合用。治疗4天,热平,咳喘均轻。前方去柴胡、青蒿,加前胡5 g、枳实5 g、橘红5 g、侧柏叶5 g、白芥子5 g、莱菔子5 g、沙参5 g。继服8天而解。再以黄芪5 g、玉竹5 g、五味子2 g、太子参2 g、补骨脂5 g、牡蛎5 g、海螵蛸5 g、女贞子5 g。水煎服,1个月。合用婴儿壮,每次2粒,1天3次。休药3个月后,一般状态均可。巩固服前方1个月,病情稳定,休药观察。加强家庭调护,重在防止呼吸道感染。

2 讨论

哮喘性支气管炎,其实也属哮喘,只不过认为是炎症引起哮喘,所以有称此病为感染性哮喘。由于病儿除主证哮喘外,尚伴有痰,所以治疗多用清热消痰和止哮平喘的原则。临床所见大多不发热,但本例有感冒发热之余象,故以柴胡、青蒿、黄芩清之。哮喘缓解后,虽不用消痰,但哮喘的常规证治不减。在缓解除巩固疗效外,还要顾及肺脾肾三脏之气不足。病情经过顺利时,以稳定期之方药治疗。疗程结束后病儿一般状态如常,外感大减,亦未见复发。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