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26例浅析
杜艳花 2011-06-10
【摘要】 目的 是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我们对本院近几年收治的妇产科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病例予以分析,认为妇产科腹部切口液化与肥胖、贫血、糖尿病、妊高征水肿、滞产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 适当的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以促进切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 腹部手术切口 脂肪液化治疗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2003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妇产科行腹部手术1864例,发生脂肪液化26例,发生率1.39%,其中妇科578例,发生脂肪液化6例,发生率1.04%;剖宫产1286例,发生脂肪液化20例,发生率1.56%。术后患者多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术后2~10天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处渗液可增多,切口外观红肿不明显,但可见愈合不良,切缘两端皮下组织易于分离,有时仅有表皮相连,渗液涂片镜检见较多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不明显,中性分类不高。4例为术后第3天出现切口渗液,11例术后第4天,6例7天拆线时发现,5例为拆线出院术后第10天发现。5例患者体温升高,但未超过38.4℃。其中26例患者中均有并发症:合并肥胖者13例,合并贫血者10例(HGb均<90g/L);滞产3例;合并2项以上者6例,其中妇科2例(均为糖尿病合并肥胖),产科4例(均为贫血合并肥胖)。
2 方法与结果
术后每日检查切口,如发现切口有少量渗液者,排除切口感染后,每日挤压切口1~2次,每次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净;然后于伤口表面涂以百多邦,并予以红外线理疗仪照射,其距离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以不烫伤皮肤为宜,照射时间每次30-60分钟,每日1-2次,治疗完毕用无菌敷料遮盖包扎, 渗液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者,应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同时拆除该处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 在严格消毒下,清除液化坏死组织,隔日换药1次,最后用无菌蝶形胶布固定创口,消灭死腔。如渗液量大,切口愈合不良,或经上述处理不愈合者,则拆除大部分切口缝线, 敞开切口,内置纱条或胶片充分引流,待肉芽组织新鲜后Ⅱ期缝合。部份患者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辅以支持治疗。26例全部治愈出院,其中3例Ⅱ期缝合,无1例切口感染。愈合时间9~15天。
3 讨论
目前腹部伤口脂肪液化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出现以下临床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2]: ①发生在术后3~7天,除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外,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肥胖人增多[3],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也在逐渐增多,而它的发生将延长切口愈合的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将会缩短疗程。 目前,导致脂肪液化的原因很多,其中肥胖是主要原因,如医生缝合技术不当,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在缝合过程中,缝扎过紧可使组织坏死,缝扎过松止血不彻底,渗出物较多,缝合时留有死腔,可扩大局部炎症反应,缝合组织层次对合不良致切口裂开;术中或术后消毒时酒精进入切口,使脂肪组织破坏、液化。而妊娠期贫血、水肿、妊娠期合并症、术后咳嗽[4]以及高频刀的应用[5]都会引起脂肪液化。而目前关于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理机制尚未明了,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实质上是切口处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内形成的一定量液态脂肪,伴有巨细胞反应,为无菌性炎症。如果对此处理不当,则会加重病人的负担,延长住院时间[6]。有效的预防是可以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的:①积极治疗原发病:糖尿病术前调节血糖水平,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再手术。术中、术后严格监测血糖水平,控制糖摄入。对于贫血者,术前纠正贫血使血红蛋白达90g/L以上。对于妊娠水肿患者则应积极处理原发病以减轻或消除水肿,将中重度水肿控制在轻度及以下者可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几率降低。②术中术者应谨慎操作。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切开皮下脂肪层,避免多次反复切割脂肪层。止血要彻底,合理使用电刀。在肥胖病人使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刚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以及对脂肪组织出血点盲目电凝止血。手术时,注意用盐水纱布保护脂肪层,缝合时应对合良好,避免错位。不留死腔,脂肪厚者分层缝合,缝合间隙应适当,缝线松紧适度,需要时应行减张缝合。另外应注意腹膜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将脱落的脂肪组织等清洗干净。尽量缩短切口暴露时间。 ③对产程延长及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提高助产人员及产科医生技术水平。④术后注意严密观察。对于存在肥胖、糖尿病、贫血、水肿等以及手术持续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多的患者,事先考虑到发生本病的可能,术后换药时,注意敷料上渗液的色和量,并观察切口的清洁度,看切缘周围是否有红肿发硬或皮温增高的现象,可于切口两侧适当加压观察是否有渗液渗出。⑤对于切口已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应及时在无菌条件下对切口进行处理,注意预防感染,另外可补充营养,静脉输注白蛋白,对全身情况给予纠正。红外线最适合人体吸收。人体吸收红外线后使皮温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血管扩张,血流加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微循环的灌注量增加,改善了组织的营养,活跃了组织代谢,提高了细胞供氧量,改善了切口周围的供血供氧状态,加强了细胞的再生能力,减少渗液的形成,控制了炎症的发展,并使其局限化,加强了切口的愈合。 治疗脂肪液化方法简单,疗效满意,值得推广。总之,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需要术前、术中和术后多方面的注意和配合。
参 考 文 献
[1]李抗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0): 36-37.
[2]杨贯民,潭高霞.腹部切口脂肪液化6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1): 2580-2581.
[3]杨丽娟.腹部切1: 3脂肪液化的诊疗分析[J].中国医药报,2009,6(21): 176.
[4]苏应宽,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5-56.
[5]纪伟光,吴达志,王旭.高频电刀对腹部切口愈合影响实验和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2002,17(6): 1199-1202.
[6]陈丽函,朱楚刁.综合物理治疗对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08,24 (16): 2813-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