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剖宫产手术中子宫 腹壁切口的保护对预防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比较分析

陈桂芳 王中凡  2009-09-23

【关键词】 剖宫产 子宫 腹壁切口 预防 内膜 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胎儿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剖宫产率不断增高,而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高的 趋势。为了最大限度预防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作者自2005年1至12月对来本科孕前无痛经史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712例孕妇行剖宫产手术者,随机分为A、B两组。在手术时切口的保护与否对产后切口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作一对比分析,经过2年随访,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589例孕妇,对孕前无痛经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的712例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6例进行对照研究。

1.2 方法

对A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不给予腹壁切口保护,缝合切口时也不冲洗。对B组孕妇在剖宫产手术时常规给予腹壁切口保护,腹壁切开后用两层无菌纱布保护切口(进腹后即用潮湿的纱布垫围住腹壁切口四周,尽可能仅暴露子宫体下段),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后(关闭子宫切口前用注射器冲洗已用干纱布垫保护的子宫切口,再更换吸引器头吸干冲洗液。缝合切口后再次冲洗切口及切口四周,冲洗时用吸引器吸干冲洗液,尽可能使冲洗液不进入腹腔),关腹后冲洗腹壁各层并更换手套再缝合腹壁各层。

1.3 随访

术后随访1~2年。了解切口有无周期性疼痛,局部有无结节和包块,及结节和包块的手术和病理检查等。

2 结果

A组有继发性痛经21例,B组有继发性痛经19例。二维超声于皮下脂肪层探及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模糊的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见点状,短棒状或线状血流信号,线状血流信号多见于肿块周边部,脉冲多普勒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A组发现腹壁有痛性结节并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B组6例。两组比较继发性痛经无显著性差异(P>0.01),而腹壁切口有痛性结节,在A组为4.49%,而在B组仅为1.68%,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胎儿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因素的干扰,剖宫产率不断增高,而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本研究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不干预为4.49%,而文献报道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3.5%[1]。本研究手术时切口保护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1.68%。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剖宫产时手术切口的保护与否对产妇继发性痛经无明显关系。 剖宫产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于剖宫产后,偶有发生于经腹卵巢巧克力囊肿,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多为医源性种植所致,目前以子宫内膜种植理论来解释。症状多发生于术后6个月至数年。病灶一般在皮下组织,很少突破皮肤表面,却可以侵犯筋膜或腹壁肌肉;较少侵入腹膜或进入腹腔[2]。本研究支持该理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特点:(1)二维超声于皮下脂肪层探及形态不规则,边界较模糊的低回声肿块;(2)彩色多普勒显示肿块内见点状,短棒状或线状血流信号,线状血流信号多见于肿块周边部,脉冲多普勒为低速高阻动脉血流。实验和观察证明,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其次序为月经后>间隙期>分泌期>经前期>月经期>妊娠早期>妊娠晚期[3]。在剖宫产时,子宫内膜碎片“污染”切口不少见,而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者不多,这与经血逆流而致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相似。内膜碎片的遗留特点,生物学活性以及局部或全身因素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切口是否被“污染”。但本研究中表明,在剖宫产手术实施有效的切口保护,可明显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