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手术的治疗

吴凤奇  2012-05-0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指虹膜和小梁表面有新生的纤维血管膜,导致周边虹膜前粘连,阻碍房水排出引起的青光眼。由于亲生血管容易破裂,反复发生前房出血,故又称出血性青光眼。患者眼部充血,角膜水肿,剧烈眼痛,头痛;常导致失明。本病极顽固,用一般的抗青光眼药物及滤过性手术往往无效。手术前后的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作用。2006~2008 年我科共收13 例(15 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较好,现将其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共13 例(15 只眼),男9 例,女4 例,其中继发于糖隶病性视网膜病变7 例(9 只眼);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栓塞4 例;继发于视网膜静脉周围炎2 例。其中3 例曾做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 例植入人工晶体。术前眼压:3.73~10.90 kpa(1ka=7.5 mmHg),平均(6.18±2.22)kpa,视力光感以上8 只眼,7 只眼无光感。术后7 例视力能维持光感以上,眼压基本控制,一年后80%以上(13/15 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退。

2 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房角检查,选择虹膜新生血管较少象限作为手术入路,先做双层巩膜瓣,后全视网膜冷凝,显微小梁切除,巩膜条反折入前房引流同期进行;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浸泡巩膜瓣。

3 手术前后的治疗

3.1 术前的心理治疗

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使他们了解到该病的治疗愈合过程,强调术后1 周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眼部不适等情况,解除患者未来不必要的惊慌和疑虑。

向其解释术前使用降眼压药的必要性(可避免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时可引起暴发性前房,玻璃体腔出血和脉络膜脱离的危险),以利于协调医务人员的治疗工作。

3.2 术前房角检查

医师做好房角检查,明确虹膜面新生血管的分布范围,以便于选择新生血管分布较少的象限部位作为入眼手术部位,同时可作为术后随访虹膜面新生血管变化的对照。

3.3 术前用药

由于高眼压下手术可引起以上众多并发症,因此,术前加强降眼压治疗,尽最大可能降低眼压同时联合应用止血剂,是利于手术中操作,避免术中新生血管大出血,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所在。本组仅2 例出现前房出血。

3.4 术后治疗

加强手术1 周内眼压的密切观察,注意观察眼压的波动,观察角膜的变化,若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应加用甘露醇等降眼压药对症处理,否则易引起角膜大泡,浅前房,前房出血等并发症。由于视网膜冷凝范围广泛,术后有眼球萎缩的可能,应加强随访,做好心理准备。

3.5 康健教育的治疗

病人需保持乐观情绪,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不在光线过暗的地方久留,要开灯看电视,因为在暗的光线下瞳孔会扩大,虹膜周边会阻塞窄的房角,房水排出受阻致使眼压升高,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的低头,弯腰,可减少由头部淤血导致的眼压升高,饮食结构要合理,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因用力排便可导致眼压升高,不暴饮、吸烟和喝浓茶、咖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时控制好引起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原发病因。

总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虽然危害性极大,但如果早期处理原发病灶,及时手术和合理治疗,同样会更大限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失明的可能。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