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评估
佚名 2011-03-09
作者:黄海燕,潘 瑜,谭芊芊,岑春兰
【摘要】 目的 评价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设立对照组,对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内容包括急性期按摩和恢复期功能锻炼。采用临床简易评定法和肌电图检查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简易评定法得分较前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功能得分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健侧的明显延长、波幅降低(P<0.01),4周后瘫痪侧的潜伏期均较前有缩短,且波幅提高(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的尤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面肌功能训练;康复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面肌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病因主要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损害。临床通常表现为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患者病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向健侧歪斜,讲话、哭笑或露齿动作时更加明显,鼓腮漏气,发爆破音困难,进食可有口角漏液现象。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治愈本病十分重要。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对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同时设立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估此疗法的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组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21~86岁,平均46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肌电图确诊为周围性面瘫,且为首次发病,病程1~3周。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治疗组男26例,女12例,平均年龄41.5岁,左侧面瘫14例,右侧24例;对照组男28例,女10例,平均年龄39.6岁,左侧面瘫21例,右侧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构成上相匹配,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炎、活血、营养神经、抗病毒等药物治疗,包括阿斯匹林、地塞米松、叶酸、地巴唑,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兰他敏,阿昔洛韦等。
(2)心理护理:两组患者均由医务人员针对性地向患者解说该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应注意的事项,解除患者的焦虑和心理障碍,使之积极地配合治疗。
(3)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治疗组进行此项治疗措施,对照组未采用。内容包括:①急性期按摩。自发病第1天即开始患侧面部肌肉按摩,患侧面部向上,按摩者站在病人背侧,先以热水擦洗面部, 再用拇指指腹沾少许50%乙醇,由耳前区开始分3条线成扇形反复多次进行。第1条从耳前区沿发际向上按摩至前额,以促使额神经及额肌的恢复;第2条从耳前区斜向上至眼角绕眼眶环行按摩,再由耳前区水平向前按摩至鼻尖,以促使颧神经及眼轮匝肌的恢复;第3条从耳前区斜向前下至口角绕口周环行按摩,以促使颊神经及口轮匝肌的恢复。按摩力量要足够刺激肌肉组织,同时手法要轻柔,以患者感觉微疼、微热为止。最后用手掌沾少许50%乙醇以大小鱼际肌紧贴腮腺区皮肤,做向心方向按摩,力量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每天2~3次,3~5 min/次。②恢复期功能锻炼。第2周末嘱患者对着镜子进行面肌功能训练[1]。额部:a.尽力皱眉。不能运动时,在眉的内侧角处加力,协助运动; 对其拮抗时,可以在眉的内侧角处加一相反的力。b.用力抬眉。不能运动时,在眉中间处加力,协助运动; 拮抗时可以在眉中间施力。眼部:a.用力闭眼。如不能完全闭合,可用手指加力帮助。拮抗时,在眼睑处施以微力。b.紧闭眼与轻闭眼交替进行。鼻部:a.尽量扩大鼻孔,似不能呼吸样。b.尽量缩小鼻孔,似遇难闻气息样。c.用力皱鼻,在鼻根处形成皱纹。力量不够时可以用手指力量帮助; 拮抗时于鼻唇沟处加力。唇部:a.用手指压住嘴角两边,前伸嘴唇,象在发“u”音。b.用手指压住嘴角两边,后拉嘴唇,像是在发“i”音。c.运动上唇,作显露上牙龈状。力量不足时,可以用手指协助运动; 拮抗时用手指从鼻底向唇方压黏膜。d.运动下唇,作显露下牙龈状。此时可感到颈部肌肉的紧张。力量不足时,可以用手指轻压下颌区皮肤,协助运动。拮抗时,用手指从颏部向唇方加力。e.两唇之间衔一物,并试着移动它。
3.评价方法
①临床简易评定法:参照北京医科大学附一院提供的简易面神经评定表进行[2],内容包括观察额纹、皱眉、闭眼、吹哨、鼓腮、微笑和在示齿、静止时分别看鼻唇沟、人中等10项,每项满分3分,面部表情肌运动弱者得2分;稍有运动者得1分;无任何自主运动者得0分。27~30分为优(完全恢复),21~26分为良(部分恢复),<20分为中(稍有恢复),无恢复为差。②肌电图检查:全部患者于起病3天内和4周后做面神经肌电图检查。
结果
1.治疗前后临床简易评分变化 治疗4周后两组临床简易评定法得分较前有提高(P<0.05),但治疗组功能得分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治疗前后临床简易评分变化表 注:两组比较,△P<0.05。
2.治疗前后面神经肌电图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肌电图的潜伏期均较健侧的明显延长、波幅降低(P<0.01),4周后瘫痪侧的潜伏期均较前有缩短,且波幅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尤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见表2。表2 治疗前后面神经肌电图变化比较注:治疗前患侧与健侧比较,※※P<0.01;患侧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比较,△P>0.05,△△P<0.05。讨论周围性面瘫的常规治疗以药物和理疗治疗为主。近年临床实践发现,以按摩及功能锻炼为新内容的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是治疗本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面部表情肌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1]。急性期的按摩可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减少面神经受压。恢复期功能锻炼可延缓或阻止面瘫后的面肌萎缩,对面神经麻痹后的面肌不协调运动也有矫正作用。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比较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对早期按摩及功能锻炼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进行评估。临床简易评定法可比较准确地反映周围性面瘫的病情转归;肌电图检查则客观地反映面神经的神经传导功能变化。面神经炎的早期病理改变是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脱髓鞘病变主要使神经传导的潜伏期延长,而轴突变性主要影响波幅的高低,周围性面瘫可表现为潜伏期延长或波幅降低,也可两种表现均有。波幅降低的程度可反应神经受损的程度和有助于预后的判定[3]。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经早期按摩及功能锻炼,治疗组的临床简易评定分数比对照组高,肌电图指标变化也反映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更好。这证实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