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心理健康教育及护理对策
夏广梅 2012-10-15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健康教育 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手术的危险性较大,术后恢复缓慢,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护理效果。我们对10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掌握其心理状态,提供适当的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5年1月—2007年4月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22例,男56例,女66例,年龄15~70岁。其中文盲21人,高中以下学历74人,高中以上学历27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问卷由作者
1.3 护理措施
1.3.1 术前阶段 ①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要加强入院宣教,使患者尽快熟悉医院、病区环境,耐心与患者交谈,鼓励患者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适时给患者讲同类患者的成功案例、恢复情况,简要介绍此类疾病的手术治疗过程,满足患者认知的需求。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对于担心经济问题者,在心理暗示作用明显的患者面前尽量避免提及经济问题。②健康教育。发放自行设计的疾病健康手册,让患者掌握疾病病因、过程,患者瓣膜的病变类型、程度,说明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介绍瓣膜工作原理、质量的可靠性以及有关终生使用、提高生活质量的相关事宜,患者根据经济情况自己选择使用进口瓣膜还是国产瓣膜,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保持良好心态,配合术前准备。③向患者介绍ICU环境,让患者知道术后进入ICU病房,不需家属陪护,有护士24 h监护。教会患者使用手势比如疼痛时伸示指,感觉热时眨眨眼,呼叫医护人员揺手铃,以便患者带气管插管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1.3.2 术后阶段 ①术后进入ICU监护病房,患者清醒后护士要安慰患者,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休息环境;将监护仪器声响及亮度调至最低,讨论病情时使用保护性语言;患者病情有变化时,护理人员需沉着、冷静,让患者有安全感;遇到同病室有抢救患者时,应用屏风遮挡,避免抢救场景给患者带来负面影响。②患者回病室后责任护士用胸带固定患者胸壁,妥善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及胸腔闭式引流管,防止患者翻身时或挤捏引流管时牵拉引起疼痛;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嘱患者家属按扶切口两侧胸壁以减轻切口张力,减轻疼痛。③安排技术熟练的护士为患者进行有创操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恐惧感。④向家属宣讲一些有效缓解咽部干渴感觉的方法,如间断给患者喝少量凉开水,颈外用湿毛巾冷敷。同时要向患者适时说明手术带来的创伤恢复要有一个过程,是机体正常反应,减轻患者主观感觉异常。 1.3.3 康复阶段 ①减轻患者的依赖心理。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性格特点和接受康复训练的程度制订相应措施。②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适量静脉补充营养,增加机体抵抗力。③协助患者变换体位,定时进行深呼吸后用力咳嗽,康复训练按计划进行,避免发生严重肺部并发症,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康复训练中带来的不适会逐渐减轻。④向患者及家属宣讲生物瓣置换术后需短期抗凝,时间为3~6个月,而机械瓣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5]。抗凝药物剂量不足有导致血栓形成、栓塞的危险,抗凝药物过量有导致出血的危险。凝血时间是监测及调整抗凝剂的重要指标,一般每日或隔日检测1次,找到规律后可每周检测1次,稳定后可2~4周检测1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最长可3个月1次。⑤指导患者服用抗凝剂,不能擅自停药,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说明服药的重要性,介绍饮食与其他药物对抗凝剂的影响。⑥对外地患者或经济有困难的患者,在出院时提供健康卡片,提供专家门诊时间、科室电话以便复诊咨询。
2 结 果
2.1 围手术期可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 见表1。
2.2 手术效果 康复出院108例,死亡14例。表1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理问题原因
3 讨 论
对本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患者存在多种心理状态。护理人员通过分析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及护理措施,减少患者的疑虑,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保证了治疗和护理的顺利进行。
[1] 张 娟.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8):73-74.
[2] 毕 娜,姚梅主,黄津芳,等. 瓣膜置换术后疼痛及不舒适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39-142.
[3] 廖红辉.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5(7):40-41.
[4] 石 琴,张 波,张维青.心脏恶病质综合征瓣膜置换术病人围术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4,19(4):23-25.
[5] 林尉华.心脏外科术后监护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2: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