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负压吸引闭式引流在液气胸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朱华玉 樊敏 2011-11-14
【摘要】目的 探讨负压吸引闭式引流在液气胸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 观察我科18例液气胸患者,并对其进行持续负压吸引闭式引流,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治愈出院,1例未愈自行出院。结论 对严重液气胸患者及时应用负压吸引闭式引流,加强护理措施,能促进肺尽早复张,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 负压吸引闭式引流 液气胸 应用及护理
液气胸是指气体或者液体进入胸膜腔,可为自发性、外伤性、和人工气胸。正常胸膜腔只有少量浆液胸膜,腔内压力为-0.79-0.98Kpa[1]。进入胸膜腔的气体或液体改变了胸膜腔的负压状态,肺组织部分或者完全被压缩。胸部X线检查能明确诊断。单侧肺受压不超过30%者,多无明显症状,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吸收[2]。如肺受压超过30%且症状明显者,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我科2010年4月~2011年4月共收治液气胸患者18例,采用负压吸引闭式引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15例,女3例。年龄17-50岁,平均32.5岁。自发性气胸8例,创伤性气胸4例,创伤性血胸 2例,创伤性血气胸4例。18例患者均经胸部 x线或 B超明确诊断,肺组织压缩50%以上。发病时间最短6h,最长30d。临床表现为肩部放射性痛、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
1.2 方法
1.2.1 中心负压吸引器一套;一次性单瓶水封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一套。
1.2.2 患者取半卧位,选定穿刺部位,单纯气胸在患侧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3];胸腔积液则通过B超或x线检查选择适当部位。选定肋间,消毒胸部皮肤,局部麻醉后,于肋骨上缘平行切开皮肤,切口约2~3cm,逐层分离至胸膜腔,插入胸腔引流管;或者插入Y型穿刺针,退出针芯另一侧孔插入硅胶引流管后再退出Y型穿刺针( 此方法多用于单纯气胸),双钳夹住引流管,缝合皮肤, 缝线妥善固定引流管。
1.2.3 打开一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倒入无菌生理盐水至“0”位线,连接好中心负压吸引器,调节负压至-1~-1.5kPa,接水封瓶和负压吸引器,检查各连接口有无松动、负压是否在正常调节范围。然后连接胸腔引流管,松开血管钳,可见大量气泡溢出。如胸腔积液,可见水封瓶有液体流出。患者一侧胸腔内同时合并有较多的气体和液体,需两条胸管引流时,用Y型接头连接双管。以上操作均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持续低负压引流24~48h,观察24h内未见有气体溢出或液体流出<10ml。夹闭胸腔引流管行X线胸片检查,全组病例肺膨胀良好,报告肺复张在95%以上。持续夹闭胸腔引流管观察24~48h后,复查胸部x线,17例肺膨胀良好,患者无呼吸困难,给予拔管。1例因自发性气胸病程长达1月,夹管后24 h复查胸部X线,报告肺再次被压缩50%,重新持续低负压引流又见大量气体溢出,治疗2d后,患者自行出院。其余患者9d拆线,复查胸部x线,肺膨胀良好,临床治愈出院。
3 护理
3.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予以持续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呼吸情况,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如有呼吸困难加重,血压下降等情况,应立即检查引流装置是否引流不畅、引流量是否迅速增加,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2 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
3.2.1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过长、扭曲,置管后定时挤压引流管,每30~60min1次,防止纤维血块阻塞管腔。挤压护士站在患者术侧,一手在引流管距胸壁管口10cm 处持续并捏压阻断胸腔引流管,同时前面一只手冲击式地向远端用力捏压引流管,逐段进行,利用引流管内液体或空气冲击堵塞引流管的血凝块或组织块冲出引流管[4]。挤压时两手要前后相接。
3.2.2 密切观察胸腔引流液的量、色变化 持续有效地低负压吸引,可以引流出胸膜腔内的炎性分泌物和渗血,所以胸腔内引流出的量较单纯水封瓶闭式引流来说要多,特别是术后6 h 内,很容易因为负压吸引压力过大、引流出液量过多,而使患者出现头晕、出冷汗、血压下降,血红蛋白快速降低等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现象。
3.2.3 低负压吸引要保持连续性、通畅性、有效性 连接负压装置前先检查负压表压力是否正确,性能是否正常, 确保无误后连接负压管。当胸管还有气体溢出或血液流出时,不要随意中断吸引,否则肺又会压缩[5]。随时观察水封瓶内是否有气体溢出和液体引出。因连续低负压吸引,看不见水封瓶内的水柱波动,此时需要重点观察各衔接口是否紧密,有无松脱和漏气发生,连续负压吸引引流24—48h水封瓶内应停止气泡溢出,否则应考虑衔接处漏气,或肺复张不全。如发现水柱波动或气泡溢出突然减少或消失时,要查找原因,调整引流管的位置、确定引流管有无滑脱、阻塞或指导患者变化体位等。原因不明时及早告知医生对症处理。本组有1例负压引流持续吸引24 h后仍可见较多气泡溢出,检查发现水封瓶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口松脱,重新用胶布固定接口后,未见气体溢出。
3.2.4 我科使用1次性胸腔闭式引流瓶,采取每周更换1次,并不会增加胸腔内感染及水封瓶内细菌定植的机会[6]。本组引流时间短,未超过1周,无需更换,减轻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3.2.5 管道固定 术后先检查胸管置入体内的长度,并做好标记,胸管置管口处用长胶布做交叉环形妥善固定后,放置于床旁,胸腔引流装置低于心脏水平60~100cm处;搬运患者或更换引流瓶时用两把血管钳夹闭引流管上端,防止空气进入及胸液返流,造成逆行感染。每4 h 评估一次胸管留置情况、胸液量、颜色变化、胸管置管周围皮肤有无皮下气肿等现象,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3.2.6 体位 合适的体位不但利于引流通畅,亦能改善呼吸。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可使膈肌下降,胸腔容量扩大,不仅减轻了腹腔内脏器对心脏的压力,还可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全身组织供血、供氧情况,利于进行有效的呼吸,增加术后引流液顺利引流,减少胸腔内残液滞留。
3.2.7 胸腔引流管滑脱或松脱的处理 护士除了及时巡视外,应对患者及家属给予相关知识宣教,告知如胸腔引流管松脱,立即用手捏紧松脱处上方的胶管;如胸腔引流管从胸部切口处滑脱,则立即用手捏住胸壁切口处皮肤。并呼叫值班医护人员紧急处理。
3.2.8 拔管的护理 水封瓶中24 h无气泡溢出或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浅,24小时引流液<50ml,脓液<10ml,胸部x线显示肺膨胀良好无漏气,患者无呼吸困难,即可拔除引流管[7]。在拔管时先嘱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在吸气末迅速拔管,并立即用凡士林纱条和厚敷料封闭胸壁伤口,加压包扎固定。拔管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切口漏气、渗液、出血、皮下气肿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本组拔除后均未出现异常 。
3.3 呼吸道护理
患者取半坐卧位,鼓励患者做咳嗽、深呼吸运动及变换体位或吹气球,以利于胸腔内液体、气体排出,促进肺扩张。注意避免用力过猛,必要时超声雾化吸人,促进排痰。
3.4 疼痛护理
由于胸部解剖特点,导致胸部置管患者比其他部位置管患者疼痛更明显。因其手术切口为胸壁斜侧切口,胸壁神经受损,故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其他手术明显,患者常诉引流管处切口疼痛,术后72h内患者的疼痛和疲倦较剧[8]。尤其是翻身活动、胸管挤压、咳嗽咳痰后为甚,因此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尽可能满足其需要,以提高患者舒适。包括对疼痛、止痛药认识的教育,告知患者术后正确咳嗽、咳痰的方法以及早日活动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意义,使其在思想上有一个初步认识,利于在术后能积极配合,减少对疼痛的恐惧感,促进早日康复;咳嗽、咳痰时指导患者用手按压住伤口,减少因腹压过高引起的疼痛;当患者坐起或翻身时,注意保持管道与身体同步,防止管道牵拉、扭曲,刺激伤口,加重疼痛[9]。低负压吸引时,先按照负压规定范围控制好压力值,最大压力值不要超出吸引值,以免加重对胸膜刺激。然后根据患者自身对疼痛的表现程度、引流液量的多少,微调引流瓶上的压力调节阀,达到最好的效果为止。本组出现1例患者肩背部剧痛,当拔出胸管1cm 后,疼痛缓解。
4 讨论
4.1 负压吸引闭式引流的优点
4.1.1 持续低负压吸引胸腔闭式引流可持续引流胸腔内的积气、积液,促使肺早日复张,破口提前愈合,迅速消灭死腔,减少感染[10]。
4.1.2 液气胸患者肺压缩30%以上者,使用一次性闭式引流瓶,可明显缩短胸腔闭式引流的时间,尽快使肺组织膨胀,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4.1.3 操作过程简单,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2 使用负压吸引闭式引流注意的问题
4.2.1 因整个系统是个密闭装置, 因此应经常检查各连接管接口是否松脱。
4.2.2 吸引负压不宜过大,一般不超过-1.5kPa,以免损伤肺组织和引起患者胸痛。
4.2.3 严密观察气体及液体引流量, 保持引流管通畅。
4.2.4 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能随意调节或关闭吸引器,以免影响引流效果。
4.2.5 患者因为负压吸引器连接不宜离床活动。
参 考 文 献
[1] 陆以佳主编.外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42.
[2] 段志泉主编.外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5.
[3] 姚景鹏主编.内科护理学[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6.
[4] 刘光钰,叶成利. 胸腔闭式引流患者地舒适护理探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 5(2):2.
[5] 彭莉莉. 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外伤性血气胸的护理[J]. 华夏医学, 2008, 5(21):989.
[6] 李清,朱解琳,蒋金芬,等.胸腔闭式引流一次性水封瓶更换时间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 :257.
[7]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22.
[8] 朱丽霞,高凤莉,梁晓坤,等. 胸外科术后72h 内患者舒适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07,3(42):225-228.
[9] 肖丽霞,韩翠华,刘英. 剖胸术后疼痛相关因素及护理[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 1(1):70.
[10] 王惠珍,钟秋生.气胸的低负压闭式引流护理[J]. 现代医院,2006,7(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