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伤寒论》非衡量器药物剂量研究

佚名  2011-05-03

作者:汤尔群,任廷革,陈 明,刘晓峰,张帆,孙燕

【关键词】 非衡量器药物;中药剂量;伤寒论;数据挖掘

关于《伤寒论》中的剂量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特别是其中非衡量器药物的剂量,因时移物换,原貌不可得窥,是以争论颇大。尽管多个医家进行过实物测量,但测量结果相差较大,至今没有定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目前查到的各家已测量过的药物剂量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伤寒论》中非衡量器药物剂量进行探讨,试图找到一个符合方义且相对较为恰当的剂量,规范原方比例,以提高经方的应用效率。

1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

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1](下简称“CPIAS”),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信息研究室在多项国家级项目的资助下研发的中医智能软件,它的主要功能是对中医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我们用CPIAS对《伤寒论》112方进行了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方剂用药强度、方剂功效、适应证候、处方对症状体征的关注度等。以《伤寒论》教材的认识作为评价软件分析有效性的标准,结果是个案分析的吻合率达98%[2]。因此,应用CPIAS对《伤寒论》非衡量器药物的剂量进行研究是可行的。

2 药物剂量采用的标准

首先,对《伤寒论》处方中药物剂量采用的标准进行确定,在此基础上方可对《伤寒论》方中的非衡量器计量的药物剂量进行论证。

根据有关专家学者考证的情况,笔者认为,柯氏等[3]的考证结果比较可靠,较符合仲景本意,即:1斤为250 g,1两为15.625 g,1升为200 mL,1合为20 mL。因此,在CPIAS中我们采用柯氏所定的剂量,1两约相当于现代剂量15 g。

3 非衡量器计量的药物剂量实验

3.1 实验的总体设计

将各家发表的《伤寒论》中非衡量器计量的药物剂量的考察结果输入CPIAS中,分析每种剂量情况下处方方义的变化情况,以国家统编教材或规划教材的《伤寒论》所阐述的方义为标准进行评价,以剂量和方义的吻合程度为具体的评价目标,方义内容包括:处方用药强度、处方药性、处方药味、处方归经、处方功效筛选的关注度。

3.2 实验对象

《伤寒论》中有32 种药物不是用重量计量单位进行表达的,我们对其中临床常用的27种药物的剂量及其所在的处方,用CPIAS对剂量与方义的吻合度进行了分析。

3.3 实验方法步骤

①依次将每个医家所确定的药量代入相应的处方中,用CPIAS计算处方的用药强度,简称为“用药强度计算”。②以用药强度计算的结果为基础,对处方综合的性、味和归经进行计算,分别简称为“药性计算”、“药味计算”、“归经计算”。③以用药强度计算的结果为基础,对方剂功效进行计算,并依据每方所述的临床表现,对方剂功效进行筛选,简称为“功效筛选”。④对每步计算的结果,均进行比较和评价,评价标准为:哪个剂量更贴近《伤寒论》处方方义的认识。如果出现某些药物各家测量的结果均不符合临床认识的情况,我们将根据方义及临床认识试着给出药物剂量,输入系统进行分析,找出较符合临床认识的剂量。⑤最后提供软件挖掘所确定的药物剂量(见表1)。表1 《伤寒论》中非衡量器药物剂量(略) 3.4 实验结果

按照上述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我们对《伤寒论》处方中非衡量器药物,用CPIAS进行了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以验证“剂量”与方义的吻合程度,所得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CPIAS的取量为最佳剂量效果。

3.5 实验示例

以《伤寒论》小青龙汤为例。需要说明的是:①本方古法是煮1次,取3升,服1升,每服量只有原方1/3,我们是以每服量来进行比较,所以方中用量只取原方用量的1/3;②方中半夏剂量已在其他方中确定,半升约为56 g,本方是为了确定五味子的剂量。

3.5.1 原文献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1升。

3.5.2 数据预处理

症状体征:干呕、发热、咳嗽、口渴、泄泻、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喘、咽喉不利。处方如下。渠氏[5]:麻黄15 g,白芍15 g,细辛15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桂枝15 g,五味子13 g,半夏18 g。畅氏[6]:麻黄15 g,白芍15 g,细辛15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桂枝15 g,五味子12 g,半夏18 g。王氏[8]:麻黄15 g,白芍15 g,细辛15 g,干姜15 g,炙甘草15 g,桂枝15 g,五味子7 g,半夏18 g。

3.5.3 小青龙汤药性计算结果比较

(见表2)表2 小青龙汤药性计算结果比较(略)

从表2可以看出,各家的处方药性量化排序无明显差别,仅是温性的量化值发生轻微的变化,不能据此判断何者为佳。

3.5.4 小青龙汤药味计算结果比较

(见表3)表3 小青龙汤药味计算结果比较(略)

从表3可以看出,在处方药味量化的排序中,王氏甘味提前,酸味在后,要优于渠氏和畅氏,更符合《伤寒论》对小青龙汤的认识。因此,在药味的比较中,王氏最佳。

3.5.5 小青龙汤归经计算结果比较

(见表4) 表4 小青龙汤归经计算结果比较(略)

从表4可以看出,在处方归经量化的排序中,王氏把膀胱经排序提前,要优于其他两家,更符合《伤寒论》对小青龙汤的认识。因此,在归经的比较中,王氏最佳。

3.5.6 小青龙汤药量计算的强度比较

(见表5)表5 小青龙汤用药强度计算结果比较(略)

从表5可以看出,在药量强度的排序中,渠氏,畅氏计算的五味子的排序过于靠前,不符合《伤寒论》对小青龙汤的认识;王氏方中五味子排序在后,且其他各药的排序符合《伤寒论》对小青龙汤的认识;渠氏和畅氏在方中的用量大于10 g,而王氏的用量小于10 g,为了更好地进行比较,我们取五味子半升为30 g,折合方中为10 g进行试验,计算的结果五味子的排序仍然靠前,也不符合《伤寒论》对小青龙汤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药量强度分析的比较中,以王氏提供的五味子剂量最佳。

3.5.7 小青龙汤功效筛选计算结果比较

(见表6)表6 小青龙汤功效筛选计算结果比较(略)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功效集合的排序中,王氏将宣肺、散结、温肺、止咳排序提前。值得注意的是,王氏把“收敛”功效明显后置,这对小青龙汤功效的发挥十分重要,这些结果要优于其他各家,更符合《伤寒论》对小青龙汤的认识。因此,在功效计算的比较中,王氏提供的剂量最佳。

综合以上几种比较结果,CPIAS认为王氏提供的剂量与小青龙汤的方义较为吻合,因此可确定五味子半升为20 g。

4 讨论

4.1 关于“称量”的问题

从表1所示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通过CPIAS分析所确定的药物剂量多数为各个医家称量的剂量。可见,《伤寒论》中非衡量器药物剂量可以通过称量进行初步确定,不过需要我们采用其他方法(如智能分析的方法)并结合临床认识进行确认。

4.2 关于附子,桃仁的剂量问题

附子、桃仁称量的几种剂量,经CPIAS分析,发现均不符合《伤寒论》的认识,我们经过反复计算给出了一个较适合的药量范围,以符合《伤寒论》认识为目标,结果如下:附子1枚应为25~35 g;附子大者1枚应为35~45 g;桃仁50粒应为30~45 g。

4.3 关于“厚朴一尺”的剂量问题

“厚朴一尺”经称量最大为30 g,代入原方(麻子仁丸方)如下所示:火麻仁312 g,白芍125 g,枳实125 g,大黄250 g,厚朴30 g,杏仁250 g。厚朴的剂量与方中其余各药相比相差悬殊,且经CPIAS分析发现,这种剂量的厚朴在方中所起作用很小,这不符合《伤寒论》的认识,我们经试算给出“厚朴一尺”的剂量范围应为100~120 g。

4.4 关于确定非衡量器药物剂量的必要性问题

确定非衡量器药物剂量的意义如下:①还原仲景原方比例。《伤寒论》中非衡量器药物剂量长期以来得不到确定,临床医生在使用经方时,因不了解原方剂量,不清楚原方比例,造成在使用这些方剂时不得要领,影响临床疗效。我们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还原仲景原方比例,为临床使用经方提供了用药参考。②提高经方的应用效率。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非衡量器药物的剂量落在某个范围内时,CPIAS分析的结果最符合《伤寒论》的认识。以小青龙汤为例,当半升五味子剂量在20~30 g之间时,CPIAS分析的结果较好,在20 g时达到最佳;而当半升五味子剂量大于30 g时, CPIAS分析出的结果较差,不尽符合《伤寒论》的认识。由此可见,五味子的剂量不同,会使原方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使经方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需要确定非衡量器药物剂量,以提高经方的应用效率。

5 结语 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这话是有道理的,因为他强调了“量”对中医处方的重要性。近年来,广大医家对古人特别是对张仲景用药量的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但至今尚无定论。我们采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的方法,对《伤寒论》非衡量器药物剂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挖掘出较为适合的剂量,在还原仲景方的用药比例方面提供了新的方法,为临床用方遣药提供参考。当然这种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可靠性,与其他方法一样,都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得到验证。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