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卢静华 杨辉 郑毓珍  2009-08-28

【摘要】 通过优化实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以及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和实验成绩综合评定方法,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实践证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真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 药物分析 实验教学改革 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

药物分析实验课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药物分析课程作为校级精品课,我们以建设省级精品课为目标,从培养学生熟练的分析操作技能、创新性思维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对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课的考核办法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实践。

1 优化实验内容

将教学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为了巩固理论课知识,增强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课开始我们先开设部分验证性实验,并且这些实验是与理论课衔接上的。例如药物的一般杂质检查、氧瓶燃烧法测定盐酸胺碘酮的含量、磺胺、巴比妥类药物的鉴别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药物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和规范化操作技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为后面开设的综合设计和开放性实验奠定基础。 设计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意识[1]。教师根据实验室能够向学生提供的仪器、试剂、药品,选择难度适当并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实验,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修改方案,最后由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写出实验报告。例如我们开设了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测定,学生根据理论课所学知识,查阅文献,设计出各种分析测定方法,经过教师审阅及反复修改后确定分别采用水解后剩余滴定法和两步滴定法进行实验。 在综合性实验上,我们开设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银黄注射液中黄芩苷和绿原酸的含量,让学生通过对中药制剂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的系统操作,使药物分析学科能够与相关的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内容相结合,通过药学各学科之间的实验整合,使学科知识相互交融,让实验教学更贴进科研,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科学研究等综合能力。

2 改进教学模式

2.1 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方面锻炼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科研意识。在期末实验全部结束后,我们将实验室尤其是仪器室全部对学生开放。实验一般不受时间、学时限制,可以半天、一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接着做。由教师制定实验题目,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等整个过程,并写出详细完整的实验报告或小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打下基础,同时也使他们熟练掌握了一些大型仪器的使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这些仪器由于平时课堂上仪器少、学生多,一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熟练掌握。

2.2 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以往学生的实验成绩都是以实验报告成绩来评定,这样很难反映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为了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将实验报告成绩以50%比例记入实验总成绩,而报告主要以实验原始纪录、结果计算、课后思考题回答的准确度来综合评定。此外,每一次实验课教师还要给每个学生一个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动手情况等,占总成绩的25%。学期末还要进行一次实验技能考试,该成绩占总成绩的25%。

总之,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得到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和赞同。通过实验真正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够和能力,培养了学生在药品质量分析与检验方面的过硬本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