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渔业行业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及建议

单位:陈志双  2021-03-22

摘要:文章以渔业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探析渔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特点及类型,提出完善渔业生态、提升技术创新、打造蓝色经济和完善机制保障等治理对策,实现渔业经济和生态和谐发展的有机融合的目标。

关键词:渔业;生态文明;污染;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强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20 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浙江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了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浙江实现更好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出当好建设浙江重要窗口12 个方面模范生、加快形成15 项重大标志性成果的使命任务,为凝聚全市力量、推进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目标方向。宁波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海洋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作为南北海域交界处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大量的淡水与海洋生物聚集于此,为宁波的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提供了先天性优势。我们更应将渔业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渔业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一、渔业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渔业捕捞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合理统筹布局。2019 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约5050 万吨,占我国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78%以上,目前渔业养殖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养殖品类规划没有统筹,养殖从业者主要凭借经验进行渔业养殖,导致市场中大量重复品种积压,给销售带来较大压力;二是水产养殖空间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近海养殖网箱密度过大,水库、湖泊养殖网箱网围过多过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间,如深远海、水稻田、低洼盐碱地等区域开发利用的不够;三是部分区域盲目引入新品种,没有考虑到与原有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对渔业养殖生态系统带来一定危害。2.水域污染日益加剧,生存空间大幅减少.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及人口数量的上升,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持续增加,陆源污染物的快速上升以及我国城镇污水处理效率较低,大量未处理的污水排放入江河湖海,已严重污染水域环境。船舶数量的急剧增加及海上油气开采规模的逐渐扩大,导致溢油事故频发,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几十起海洋原油泄漏事故,每年超过10 万吨石油入海,致使数十万公顷的海洋水域受损。水域污染源的增多和污染量的加大,给渔业生态带来巨大危机。且,近年来我国水域富营养化加剧,赤潮、水华灾害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危害程度都呈上升趋势,致使渔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3.过度捕捞渔业资源,生态平衡惨遭破坏。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捕捞过度,乱捕滥采现象不断,鱼类栖息环境破坏,导致经济鱼类已不能形成鱼讯,现有渔业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例如舟山渔场盛产的大黄鱼,曾经只需摇着小舢板,一网可打上100 公斤,现今几乎完全绝迹。水生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使得渔业资源的增殖与恢复能力下降,重要渔区的渔获物种类日趋单一,渔获物逐渐朝着低龄化、小型化、低质化的方向演变,多数传统优质鱼种资源大幅度下降,渔业资源已难以恢复生态平衡。

(二)渔业加工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加工技术滞后不前,废物废水污染严重。宁波渔业加工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在产品加工能力、加工种类和产量、加工技术及装备建设等方面发展成效明显,但大部分渔业加工还处在初加工环节。渔业加工还是以腌制、熏晒等传统方式和冷冻、罐制品、鱼糜及鱼糜制品等方式为主,缺乏精深加工,渔业加工废弃物利用率低,渔业废弃物中含有大量重金属物质,随意丢弃对土壤造成破坏。同时,采用腌制、熏晒等加工方式时会放入大量食盐、香精、添加剂及防腐剂等调味品,形成大量加工污水,这些污水含有大量的氮、磷等微量元素,直接排放,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破坏水域生态平衡。2.储藏暂养缺乏管理,化学制剂使用随意。宁波地区的近海捕鱼船对渔获物普遍采用敷冰法保鲜,但随着渔船作业方式的调整,渔场外移,捕捞作业航程渐远,时间渐长,传统的带冰保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有渔业生产保鲜要求。为了达到预期保活、保鲜效果,提升经济价值,往往在渔获物冷藏后添加一定的化工合成的保活保鲜剂。渔业市场海鲜暂养用水基本采用海水晶配制的人工海水,目前海水晶尚无国家标准,但一些规模较小的加工企业在加工海水晶时,对一些化学物质提取不彻底,导致一些有害物质的含量过高,经过长期浸泡,这些有害物质会进入海鲜体内无法排出,不仅存在着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活海鲜的存活率和品质。3.冷链物流技术落后,污染浪费现象频发。放眼整个宁波冷链市场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的发展还仅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能力还明显不足,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冷链物流运营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冷链物流在装卸、运输环节存在着物品破损腐烂现象造成极大的浪费,渔业冷链运输的损失率在15%,远远高于国外发达地区的2%。同时,冷链运输车辆的满载率低,运输重复性高,造成不必要尾气排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此外渔业行业作业比较分散,渔业冷库建设存在着小而散的状况,小型冷库能耗大、噪音大、安全隐患大,对生态环境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渔业交易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竞争加剧,渔业出口面临挑战。宁波作为重要的水产品进出口港口城市,水产品贸易增长快速,近海渔业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渔业产品出口贸易受部分进口国家或地区实施制裁和反倾销政策影响,渔业进出口门槛不断调高,导致捕捞和养殖渔业资源大量浪费。并且渔业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的初级渔制品的比重较大,水产品加工仍然以冷冻、冰鲜、切段等初级加工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大量消耗生态资源。2.传统市场占据主导,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目前传统批发市场仍然占据宁波地区渔业产品供应的主渠道,但大部分交易市场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占地面积广,利用率不高,管理水平、综合服务能力低,设施设备简陋、配套差,人员流动多,交易环境普遍存在场地泥泞、垃圾遍地等“脏乱差”现象。同时由于市场经营主体和摊贩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在日常经营中乱堆乱放,占道经营,无设置卫生防护玻璃或防护罩,且随意丢弃废弃水产品、鱼内脏等各种垃圾,严重影响市容市貌。3.行业组织程度薄弱,食品安全难以追溯。我国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渔业生产与流通管理的标准化建设基础薄弱;二是鲜活渔业的生产、经销、批发的参与主体,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实行严格的行业管理;三是信息化在初级渔业批发经销方面发展水平低,实现渔业质量安全追溯的技术基础薄弱;四是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严重制约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旦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难以追溯,难以界定在供应链不同阶段中相关主体的责任,易引起消费者的恐慌。

二、推进渔业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渔业生态实现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空间结构创造生态保护区域。开展渔业养殖容量评估,科学评价水域的承载能力,编制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结合湖泊、水库、河流和近海等公共自然水域网箱养殖规模和密度,合理控制水域养殖总量,优化宁波渔业养殖结构。同时稳步推进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三区”划定工作,推广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立体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构建立体生态保护区域,实现渔业养殖的可持续发展。2.加强渔业污染防治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在渔业养殖过程中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药剂,减少高密度、不合理投饵的养殖模式。利用循环水养殖和零用药零换水养殖等节能减排技术,实现渔业污染的科学化治理。同时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等地区进行网箱网围养殖。加强渔业养殖废弃物的综合整治,对网衣、浮球等养殖生产副产物及废弃物集中收置和资源化利用,降低白色污染对水体环境的影响,保护水体原有生态环境。3.强化禁渔放流工作打造生态和谐发展。为提高鱼类种群数量、保护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禁止销售、收购、加工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内捕捞的渔获物,禁止使用“电、毒、炸”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等。同时为保护渔业资源,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修复水域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渔业资源保护区及周边水域水生物种群结构,实现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和谐发展的有机融合。

(二)提升技术创新实现循环发展

1.普及废水净化设施实现渔业节水减排。开展渔业加工节能减排试点,提高水产品加工行业废水净化设施,要求污水管道并网,实现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避免水产加工厂废水直排,污水及污染物直接流入水域。针对水产加工废水成分复杂、有机物含量高、悬浮物浓度高等特点,加强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完善大水面网箱养殖污染减排技术,减少水产品加工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成本,提高渔业加工污水处理效益。2.取缔整合违法冷库统筹完善环保布局。根据2016 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物流短板建设促进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的若干意见》,鼓励建设节能环保型冷库或对老旧冷库进行技术改造。将违规占地、空间狭窄、设施简陋、使用冷库氨制剂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的企业被依法取缔。整合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且具备整改条件的企业,制定停产整改和安全保障方案,严格执行限期整改措施,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取缔非法改装的冷库,提高冷库安全、环保、节能水平。3.提升设施设备建设实现冷链高效运输。统筹推进渔业保鲜冷链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具有储存、分拣、加工、包装、配送、追溯等功能的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配套功能,提升渔业产地保鲜冷链仓储能力,通过建立冷链流通标准化,促进市场流通硬件设施、组织方式和运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加快水产贸易的周转效率。通过渔业全程冷链的高效运输,建立产运销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产业直销配送和大流通,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鲜活程度,降低水产品加工损耗。

(三)打造蓝色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1.加强全球贸易合作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科学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渔业贸易合作。结合我国渔业主产区、出口重点渔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情况,进行科学划区,差异化定位渔业主产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合作。宁波作为港口城市,应当“靠海吃海”切实利用好资源。通过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态、海洋旅游及其配套的战略性新兴高科技海洋产业,促进海洋出口产业升级,深入挖掘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优势,使现代海洋产业链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利用辐射东盟、南亚国家以及福建、广东、海南等临近渔业主产区的区位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开放和联动发展结构,形成海洋战略经贸合作新局面。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水产品进出口结构,增强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一带一路”沿线渔业产业间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逐步提升宁波渔业产业在全国海洋产业链的分工与地位。2.建设绿色交易市场确保环保措施实施。建立物联网信息平台,加强渔业产销信息交流,结合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统筹规划调度运输资源,合理安排运输计划和运输路线,科学安排车辆运行,提高商贸流通效率,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大气环境污染。在交易市场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光伏板吸收太阳能为市场照明提供电源,实现清洁能源的合理利用。严格落实垃圾分类投放,投入大型垃圾压榨设备,通过压榨处理实现固液分离,按宁波水产品批发市场垃圾日均清理量按40 吨计算,每年可以减少70%的垃圾清运量。通过垃圾源头减量有效减少市场垃圾暂存、运输、处理等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确保环保措施真正有效发挥作用。3.建立智慧信息体系完善食品安全追溯。通过对市场数字化升级改造,为市场摊位配备智能溯源秤,每个摊位设置“一店一码”信息公示牌,加强市场数字化信息体系建设和数字化支付,消费者扫描购买商品的二维码,可查询摊位经营主体信息、商品的进货来源、检测信息等一系列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各环节信息,最终实现市场食品安全追溯。通过建立智慧化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使整个水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始终得到有效监控,打通海洋与餐桌、产地与销地的供需信息渠道。以标准化、绿色化、智慧化为目标,推进水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提升、标准完善、溯源有效,保障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四)完善机制保障实现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立法严格监管防治污染。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引,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工作,为绿色循环发展提供稳定完善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立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法律法规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立法重点。全面清理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对不适应、不符合法律规定、中央精神和形势要求的,及时废止或修订。坚持以环境问题为导向,加强渔业养殖源头管控、尾水污染、环境整治水体污染等方面的制度监管,在提高养殖户治理养殖污水意识的同时,开展渔业污染整治行动,全面推行绿色渔业发展。2.推进协同工作机制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环保协调工作机制的架构设计,变单一环保部门“孤军作战”为全行业、全领域协同作战,会同农业、城管、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构建运转高效、协调联动的有效机制,组织开展水产品养殖、流通的环保执法活动,进一步规范水产品流通中违禁药品、化学制品和防腐剂的使用。同时采用信息技术系统对食品质量进行管控,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督察制度和区域限批制度以及严格检查执法,落实环保主体责任,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3.政府引导环保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环保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财政补助、金融支持、发行专项债等政策,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环境保护治理。积极落实环保领域民间投资政策,弥补部分地区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短板。每年根据政府引导资金规模按比吸收社会资本,由政府引导资金和合伙人企业共同发起组成环保基金,缓解治理资金短缺的压力,为民间资本注入开拓渠道。通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提升环保治理效益。

[1]白佳玉.我国海上溢油事故海洋环境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以船舶溢油事故为视角[J].《中国海商法年刊》,2011,22-4

[2]于先波,张吉栋,邵利军.关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捕捞过度的情况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 (05 )

[3]赵盛龙,王日昕,刘绪省.舟山渔场大黄鱼资源枯竭原因及保护和增殖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2

[4]陈述全,2006 年,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国渔业经济》,2006 (06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