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互联网+制造业”要先做“减法”
佚名 2015-07-05
()有人看到机遇,有人感到压力,汹涌而来的“互联网+”时代,激发着创业者的热情,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也逼迫传统制造业转型。
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催化剂
从小微企业到行业龙头,从传统制造业到服务业,互联网带来的裂变超乎想象,让产业重新焕发生机。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会议认为,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对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会议通过《“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互联网+”,促进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若干能形成新产业模式的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任务。
“互联网+”正在为制造业注入创新驱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一季度,我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通讯器材消费同比增长38%;全国网上商品和服务零售额达7607亿元,同比增长41.3%。
目前,“互联网+”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正在出现。记者在江苏采访了分属不同行业的20余家企业,包括纺织、机械、电子信息、工业设计等,用互联网拓展营销渠道几乎已经成为这些企业的“标配”。
企业家们称,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快捷、交互性强等优势,网络营销已是企业当前发展的“规定动作”。康乃馨集团董事长周观林在纺织行业打拼二十余年,是电子商务为他打开新天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为星级酒店提供纺织用品的康乃馨集团受到巨大冲击,于是设立了电子商务事业部,之后又在上海成立电子商务公司,通过探索新的营销模式逐步扭转不利形势,如今公司已占据国内高端酒店50%以上业务份额。
还有一些企业开始借互联网“再造”生产流程提质增效。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敬民表示,“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所涵盖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将助力一大批制造业迈向高端。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董事长张乃千也有相同感受,作为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他说“互联网+”将帮助企业“再造”生产流程,尤其是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提质增效的一条“必经之路”。
更深层次的融入则是以互联网思维重塑企业价值链。多位业内人士提出,无论是互联网宣传营销,还是智能化生产,仍是“互联网+”的表象,长远看互联网思维将重塑企业价值链。南京大学长三角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志彪说,“互联网+”不仅是改造传统产业,而且互联网能改造目前的产业体系,使其成为新型的高生产率、高附加值产业,为此就要真正做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卡洛泽科技公司创始人王瑾认为,“用户至上”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互联网经济的核心价值,由此衍生出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也将重塑,从而更加贴近用户、贴近市场。
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先做“减法”
“互联网+”与制造业结合的道路并非坦途,仍需要全流程再造,围绕“互联网+”的困惑和争论也从未停止。
互联网经济风头正劲的电子商务领域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先锋”,也是争议较为激烈的领域。在中国制鞋业龙头企业康奈集团,对互联网认识的不同,也使父子两代企业家之间观点不一。老一代企业家希望专心把质量做到精益求精,而新生代则希望借助互联网订制,完成生产流程的改造。
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不能只看到互联网的“加法效益”,还应认识到其存在“减法效应”。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将助力“中国制造”开辟新天地,要加入互联网思维、警惕互联网泡沫。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建议在几个方面先做“减法”。
一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做“权力减法”。《“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清理阻碍“互联网+”发展的不合理制度政策,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市场准入,促进创业创新,让产业融合发展拥有广阔空间。
多位企业家感慨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在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互联网+”会催生很多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模式,所以政府管理部门也需树立“互联网思维”,对行政审批实行进一步的调整、下放和取消,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减少互联网市场环境中的乱象。有企业家指出,与传统制造业相比,互联网经济有快捷、交互性更强等特点,但互联网线上市场商品质量较差、侵权现象突出等问题比较普遍。建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针对电商平台的法律法规,根据互联网自身特点来创新监管方式,对线上商品和服务的授权准入、流通交易、监督售后、安全保障等方面加强规范和监管。
三是鼓励优胜劣汰,让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减员”。李锁云等多位企业家强调,现在正是调结构的关键期,那些低端的、拼价格的企业日子肯定难过,“互联网+”加速了新一轮“洗牌”,能够适应互联网浪潮的企业会迎来新生,同时要看到,有一些企业缺少竞争力、主营业务难以为继,试图通过炒作“互联网+”等概念“起死回生”,不能给这些企业“搅局”的机会。
一些受访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在做“减法”的同时,还要相应有一些“加法”。除了给企业创造公平竞争和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还希望能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瓶颈。多位企业家提出,实施“互联网+”需要有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建议相关部门通过定向实训、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培养出更多适应互联网经济的人才。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推进,“机器换人”的力度会逐步加大,对被替换下来的劳动力如何安置和分流,也要早做准备。(来源:《参考经济报》 编选: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