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金融危机与国际货币体系
佚名 2009-09-17
摘要: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在于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它也使目前持有巨额美元储备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这次危机“买单”。危机过后,国际货币体系有可能会形成“一主多元”格局,中国应未雨绸缪,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应对。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29-03 由最初的次贷危机到2008年9月全面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目前已席卷全球,其速度之快,破坏力之大,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关于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有人归因于人性的贪婪,有人归因于金融衍生品的过度泛滥和金融监管的缺失,还有人归因于美国过度举债的消费模式。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以上原因共同促使了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产生,但这些仅仅是表面原因,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华尔街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货币体系是为了使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政府共同遵守的有关国际惯例、协议、规章和组织形式。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际货币本位的确定、国际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历史上曾经实行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现行的牙买加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比较起来,更加不公平和不对等,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早期的国际货币制度建立在贵金属充当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实行以黄金和白银为国际货币的复本位制。19世纪开始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在国际金本位之下。黄金自由铸造、自由输出输入、自由兑换,汇率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自由波动,国际收支自发进行调节。由于黄金的开采量满足不了国际之间支付手段的需要,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期间国际金本位崩溃,国际货币关系一片混乱。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英美两国为了改变混乱的国际经济局面,积极筹划建立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经过长时间的争辩和妥协,1944年7月经过国际金融会议协商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由于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占世界3/5,GDP占世界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是“双挂钩”机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使美元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双挂钩”机制和货币储备机制为日后美元的霸权地位打下基础。 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了近三十年,与此同时它的内在矛盾也逐渐暴露。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决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形成“美元荒”;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则易引起美元贬值,发生美元危机,形成“美元灾”。事实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收支开始出现逆差,国际市场上美元大量过剩,从60年代到70年代曾发生多次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主要西方国家货币开始自由浮动。 1976年IMF通过《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开始了被人们戏称为“不成体系的体系”的牙买加体系时代。尽管美元不再承担兑换黄金的义务,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没有改变,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产生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储备货币的美元,其发行不受任何限制,实际上是一种“信用”本位,美国几乎可以无约束地向世界倾销其货币,但其偿还却因为汇率的“浮动”而得不到保障。美元霸权地位确立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采取“双赤字”政策并大量发行货币。1971~2007年,美国经常收支逆差累计为67841亿美元,而其中2001~2007年为47748亿美元,占70.4%。与此同时,“9·11”后,美国为了军事扩张而不断增加财政支出,导致财政赤字急剧上升,2004、2005年财政赤字连续两年超过4000亿美元。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这种支付贸易逆差的方式,越来越大规模地向世界输出美元,获取铸币税收益,另一方面又通过财政赤字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国内输入美元。同时,美国通过促进金融机构提供高度衍生化的金融产品推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并导致了资产价格泡沫的急剧膨胀,促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第二,为了防范危机,各国在没有其他国际货币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只能大量持有美元,以购买美国政府和公司债券的形式,使资金流回美国。也就是说,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却是不对等的。美国还可以通过美元贬值,在减轻外债负担的同时刺激出口,实现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此外,大量美元的流入也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这等于引诱美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使发展中国家为金融危机“买单”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迫使发展中国家积聚大量的外汇储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开放度迅速提高,他们不仅实现了经常账户的自由兑换,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开放了其资本账户,使其经济发展对来自外部的冲击更加敏感。由于储备货币发行国发行货币缺乏约束,国际投机性资本规模迅速增大,而与此同时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经常性的大幅度波动。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构成巨大的冲击。在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为其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融资的渠道少,成本高。自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IMF的融资功能弱化,国际金融市场的私人资本成为世界各国应付国际支付困难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实力弱,信用等级低,他们难于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即使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其融资成本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还可能面临资本在短期内大规模逆流的风险。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货币金融危机以后,加强了国际储备,其规模逐年上升。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相对稀缺,其投资的边际生产率往往很高,其高储备的机会成本就已经十分高昂,此次金融危机势必造成储备货币汇率的大幅度贬值,其外汇资产必将大幅度缩水。另外,美国救市所需资金必定要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而发展中国家所持有的巨额美元储备其最佳投资途径也是购买美国国债。结果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发展中国家为其“买单”。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难以摆脱美元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提出了“小国货币的原罪”说:如果小国经常项目不断逆差,它就要靠借外债来弥补其贸易逆差,这会导致其货币不断贬值,积累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直到破产边缘;如果经常项目顺差,就会不断积累外汇储备,本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国内流动性充斥,资产价格高企,直到发生泡沫经济。只有保持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且与大国货币汇率保持稳定,才能避免损失。即使是美元滥发引起美元贬值趋势,也是一样,小国必须调整以跟上美元贬值的步伐,不然自己货币升值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致大量对本币的投机活动,直至发生金融危机引起本国经济衰退。但目前美国采用的是“弱势美元”政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来说在升值,再加上金融危机造成美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不足,这些国家向美国的出口难度可想而知。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滥币陷阱”,使发展中国家无法对外汇储备进行保值 欧元诞生之后美元霸主地位受到挑战,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两大货币并存。在这种两大货币同时存在的体系中,存在着一个“滥币拉良币”的“滥币陷阱”。当美国国内长期财政赤字和居民长期低储蓄造成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时候,美元大量流往美国境外,刺激了美国境内外美元资产的膨胀和积累。美元资产在境外的泛滥导致美元汇率持续下跌,也使得刚刚诞生的欧元不断升值。如果美元不断贬值,欧元不断升值,欧洲的出口就会受到抑制直至衰退;与此同时,在欧元坚挺的时候,企业和金融机构以欧元计价发行债券容易取得成功,经纪商也更容易赚钱。于是,欧元国际债券从2003年起就迅速膨胀。到2004年9月份,欧元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发行量最大的币种。截至2007年底,欧元在国际债券和票据市场中余额高达11万亿美元,占比为49%,欧元占世界官方外汇总储备的比例也从1999年的18%迅速上升到2007年的26.5%。在两大国际本位货币共存的情况下,一个主要货币的滥发一定会迫使另一个货币跟着滥发,且美元汇率下跌终究会拉欧元跟着一起下跌,而其他国家货币又必须跟进,反过来。如果欧元因过度发行而贬值,最终也会拉着美元和其他国家货币跟着贬值。显然,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掉进了一个“滥币拉良币”的陷阱,这样发展中国家无论持有哪种外汇资产作为外汇储备都面临缩水风险,通过转换币种来保值不可行也不可能。 三、针对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的走向 此次金融危机后,有可能会形成以美元为主,其他货币为辅的“一主多元”格局,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元的霸权地位将受到挑战;第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升;第三,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让世界各国认识到货币地位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尤其是经济实力上升的大国都会力争本国货币的国际地位与权力。另外,此次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中以美元为主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一是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国;二是此次金融危机使欧盟各国损失惨重。且欧元诞生后的短短9年里,其扩张势头已超过美元,具有内在的贬值趋势,难以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三是日本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达160%,已不堪重负,经济发展亦步履维艰,日元也很难得到青睐;四是英国政府债务总额占GDP比重已达387%,远远超过美国的70%,英镑也无法取代美元的地位;五是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悬殊目前也无法挑战美元的国际地位。 (二)针对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多方协调,增强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造中的话语权。由于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所以广大发展中国家急切要求变革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今天,象二战之后单纯依靠一个超级大国的霸主地位来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不可能的,而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协商与外交力量的制衡。目前,中国在新的货币体系建立之前可能作出的选择是:一方面促进IMF的决策机制更加透明化,避免暗箱操作;另一方面要进行多方协调,增强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造中的话语权。一是可借鉴欧盟的做法,先在区域内协调,在东亚范围内用同一声音说话,二是要协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凭借其整体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抗衡,这样就有可能使欧美接受中国为代表提出的某些方案,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造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2增加黄金和资源性物质储备。尽管近年来黄金价格波动幅度剧烈,但黄金的保值功能毋庸置疑: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规定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到如今黄金的市场价格为800多美元一盎司。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接近2万亿美元,黄金储备只有600吨,占我国的国际储备不足2%,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则高达8000多吨,即使应对危机需要巨额资金,美国仍然没有以黄金换资金的打算,而是进一步发行国债,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目前为刺激经济,各个国家相继放松银根,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的投放规模在逐步加大。全球经济之所以由2008年上半年的流动性过剩转变到下半年之后的流动性不足,是因为危机发生之后,出现持续性的恐慌,许多国家已经陷入或即将接近“流动性陷阱”。危机过后,货币需求走出“流动性陷阱”之时,由于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必将出现,外汇储备必将进一步缩水。另外,短期内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不可能根除,国际社会大量抛售储备货币的可能性一直存在,黄金仍然是国际间支付的最后手段,是维持市场信心的基础,所以无论从保值角度还是从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都应该减少外汇储备增加黄金储备。目前,国际上石油等资源性物资都处在较低的价位,国家和企业应当适当增加此类物资的储备。 3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针对危机过后,有可能出现的“一主多元”格局,中国应积极采取措施成为“多元”中的“一元”,即争取让人民币成为其他国家储备货币中的一种。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储备货币,除该国的经济实力必须强大之外,其另外的必备条件就是要完全可自由兑换,只有这样,持有国在需要的时候才可能自由兑换成其他储备货币或资产,才能自由地对外支付。我国应该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完全可自由兑换。鉴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比较受欢迎的现状,可以把用人民币计价支付的范围从边境贸易扩大到与这些国家的整个贸易,为人民币的全面国际化做必要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