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应对
王粤 韩新毅 2010-04-18
2007年8月席卷全球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不断蔓延,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世界主要经济体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为了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近来,全球经济形势出现好转,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了3.5%,为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后首次出现增长。同时,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日本、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恢复增长,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普遍走在了复苏的前列。经济先行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得到回升,工业实际产出开始回暖,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结束自由落体式下滑并逐步走稳,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后危机时代”。
尽管全球经济出现复苏的迹象,受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行业尚未形成规模投资影响,投资需求自主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短期内显著上升的难度很大,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呈现上升的趋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前三季度,一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88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59起反倾销,9起反补贴,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资金规模高达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4%和125%。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58.4亿美元;2009年11月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输美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案的倾销调查初裁,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我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发起“双反调查”;同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口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目前,一些国家还在着手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出口回复的阻力。
反倾销、反补贴等非关税壁垒增加的同时,针对我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也在迅速增加。相比反倾销、反补贴而言,技术性贸易措施更加隐蔽。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指《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SPS协定》所管辖的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它通常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的安全和健康、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理由,通过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来加以实施。它在实践中会对商品、服务和资本国际间的自由流动造成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对国际贸易造成了障碍,那么它就构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继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非关税壁垒后所面临的最多和最难突破的贸易壁垒。例如2009年9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15次,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在出口导向型的中国,妥善应对和处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至关重要。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出口贸易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2008年,WTO主要成员共向WTO通报了2503项技术性贸易措施。其中通报技术性贸易壁垒(TBT)1241项,涉及最多的产品类别依次为农食产品、机电产品、化学品,分别占通报总数的30%、23.4%、14.5%;通报动植物卫生及检验检疫措施(SPS)1262项,其中约有924项对我国出口可能造成直接影响。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技术性壁垒数量在不断攀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从整体来看,中国出口贸易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而产生的直接损失呈现持续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288.13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8年的505.42亿美元。同时,中国受TBT影响涉及的企业越来越多。国家质检总局调查显示:2008年我国有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同程度的影响(2007年为34.6%,2006年为31.4%,2005年为25.1%)。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进一步增加。
(一)中国受TBT影响的行业分布
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行业和商品,不仅涉及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制成品也越来越多,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和知识产权等各个领域。根据中国目前遭遇的TBT来看,几乎涉及所有产业,主要集中在农食产品、机电仪器、化工行业,其他的有轻工、纺织品和服装、医药制造业和冶金等;从生产的过程来看,涵盖了从研究与开发、生产或加工、包装与标签、运输与销售以及消费整个产品供应链。
2008年,中国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的食品因技术性壁垒受阻1648次,非食品受阻2438批次。从受阻批次来看,受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文教、体育、家庭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化学纤维及化学制品业和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不仅传统的农业、纺织业等低附加值产业受到较大影响,机械制造业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业遭遇了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贸易。
从表1可以看出,在食品类中,水产制品受阻最多,共计388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9.5%;在非食品类中,文教、体育、家庭用品制造业受阻最多,共计650次,占总受阻批次的15.9%。在所有受阻行业中,第一产业占40%,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占60%。医药、计算机等知识密集型行业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在逐步上升。
(二)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技术标准和规范、产品认证、包装和标签以及“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技术壁垒。从总体上看,2008年,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主要是:人类受到危害、限量超标、未经注册批准、不符合卫生要求、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包装、标签和说明的规定等。这说明我国当前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绿色”贸易壁垒为主。 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本文从食品、非食品类受阻原因分别做出相关分析。在食品方面,2008年,受阻原因最多的是不符合卫生要求,共计639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32.9%;其次是限量超标,共计599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30.8%;接下来依次是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包装、标签和说明的规定、未经注册批准等。在非食品方面,2008年,受阻原因最多的是人类受到危害,共计1037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33.8%;其次是未经注册批准,共计600批次,占总受阻批次的19.6%;接下来依次是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包装、标签和说明的规定、不符合生产的相关标准与规定等。
(三)对我国出口贸易设限的国家和区域分布
对我国实施TBT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其中美国、欧盟占84.8%,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很大。食品类产品美国设限最多,欧盟、日本、韩国则比较平均,非食品类产品在美国、欧盟受阻较多,日本、韩国影响非常小。就工业品而言,欧盟主要集中于文教、体育、家庭用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服装、鞋、帽制造业,美国则以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化学纤维及化学制品和医药制造业为主。
二、低碳经济时代与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我国当前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绿色”贸易壁垒占了很大比重。“绿色”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标准制度、绿色卫生检度制度和绿色补贴等。以2008年中国出口产品受阻原因为例,人类受到危害、限量超标、不符合卫生要求、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等都属于“绿色”贸易壁垒。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将越来越多。全球金融危机催生了新型“绿色”贸易壁垒,“碳关税”即为其中一种。
在低碳经济时代,“碳关税”借着节能减排的名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推行,“碳关税”是指一国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议案》,根据该议案:从2020年起对不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具体的措施将表现为对未达到碳排放标准的外国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由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有很大优势,“碳关税”的实施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属于“绿色”贸易壁垒。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而气候变暖是由于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造成的。因此,推行低碳经济,将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郑重承诺到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量要减到2005年排量的40-50%,发展低碳经济,对高能耗产业占有较高比重的中国而言任务艰巨。
“碳关税”主要影响造纸、钢铁、水泥和部分化工产品,2008年,我国钢铁出口额709.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此外,我国的制造业中众多产业属高耗能型,征收碳关税将降低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前十大商品集中于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纺织品、钢材等,这些产品大多属于高耗能、高二氧化碳强度的产品,“碳关税”将阻碍相关产品的出口。“碳关税”未来在全球推广,将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
三、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几点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增长,我国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越来越多。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数量控制机制和价格控制机制降低了出口商品的贸易竞争力,在短期内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损害。但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长期来看可以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合理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针对如何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在此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受国际分工的影响,我国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产业易于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政府应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信息网络产业、纳米技术和材料、新药物研发、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探索技术等。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使我国在新一轮的国际分工调整中处于有利地位。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反应机制
2003年6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设立了WTO/TBT国家通报咨询中心,建设了技术性贸易措施网。同时,截至2008年底除西藏以外各个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WTO/TBT-SPS信息通报咨询体系,开展了不同程度的预警服务。但现行的预警系统组织结构不合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划分,并没有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统一管理体制,使得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国家应积极推动各地预警系统的横向联合,信息共享,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和反应机制。
(二)行业与企业层面
1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应起到协调、服务的作用,推动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促进国内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行业协会应积极收集主要贸易伙伴的各种信息,将有可能影响到本行业企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及时反馈给企业,帮助企业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应积极了解各国相关行业标准与立法,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法律咨询,依法帮助国内出口企业维权。因此需要大力改进我国的行业协会体制,加强其与国外相关行业组织的联系,积极倡导建设国内相关行业标准,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
2企业应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性贸易壁垒存在的基础是技术差异,出口产品达不到进口国的技术标准而产生贸易壁垒。要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最根本的途径是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能力,企业应加强研发工作,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积极推进生产和商品的标准化,努力使自身产品达到国际标准。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要求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新兴战略性产业,降低能耗,改进技术,从根本上规避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当前面对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企业主要需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除了美、欧、日等发达市场外,积极开发东盟、非洲、拉美等市场。多元化可以使企业摆脱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风险。
总之,全球金融对各国的冲击尚未结束,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强,技术性贸易壁垒将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努力改进产品的质量,加强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的联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