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基于价值链的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战略思考

陈朝晖 王瑛  2009-10-14

[摘 要] 调查数据显示,广西传统产业的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有所提高,但在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核心流程、 OA系统应用、IT外包、互联网应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价 值链的竞争,价值链的综合竞争力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导入价值链理论,明确信息技术应用的 关键环节和实施要点,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效果,将有助于广西传统产业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加快 产业优化和升级的步伐。

[关键词] 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价值链

受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及经济发展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造纸、制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仍是广西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将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增加85%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成为增强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一、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现状

2006年7-8月,广西工学院“基于价值链的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现状的调查,在柳州、南宁、桂林、北海等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累计走访了钢铁、汽车、食品、制糖、建材等七个广西传统产业的242家企业。下面就信息意识、信息化状况、人员状况、信息化综合评价四个部分,结合调查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一)信息意识

2001年,广西经贸委出台了《关于推进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桂经贸字[2001]543号)一文,确定了“十五”期间广西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广西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其中第一条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时至今日,广西传统产业的企业信息化状况有喜有忧。调查数据显示,企业对信息化目的认识中,赞同“提高运作效率”的占78.5%,“降低成本”的占57.0%,“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占45.9%。这表明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通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来满足需求和增强企业竞争力。调查还表明,“没有对核心流程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只有25.2%,对“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的占到了16.1%,“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的占到了39.1%,“信息化覆盖80%以上业务流程”的为19.6%。这充分表明,广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并对核心业务竞争优势的增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的重视、资金支持和合理的战略规划。调查发现,56.8%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一把手”(总裁或厂长/经理)来负责,设立“CIO”职位的企业只有14.5%,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只有5.8%。同时,“单列信息化规划”和“单列信息化预算”的企业分别为12.6%和12.1%,“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和“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的企业分别为45.2%和54.6%。调查还发现,企业近3年的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以下的企业比例达68.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0%以上的企业比例仅为1.3%。尽管已有70%的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只有16.9%的企业建立了战略规划部门)和足够的资金支持,21世纪的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战略思路来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信息化应用状况

要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最直接的莫过于了解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建立内部网的企业已达93.9%(全部接入的为27.3%)。然而,没有建立网站的企业比例为36.8%,没有建立OA的企业为46.3%。这表明尽管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雏形,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推进,是许多企业面临的战略选择问题。在已应用的信息系统中,“财务管理”功能应用比例为59.9%,之后依次为“库存管理”(54.5%)、“销售管理”(50.8%)、“顾客管理”(46.7%)、“订单管理”(44.2%),“生产制造”与“质量管理”的比例分别为33.1%和31%,它们表明企业信息系统主要围绕着业务流程来展开的,也符合信息系统应用的基本规律。调查数据反映,“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最广,这与我国早期倡导的电算会计不无关系。然而,“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率仅为33.1%,“采购管理”、“物流管理”和“售后服务”的系统应用率分别为36.8%、22.3%和20.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企业的核心价值流程依然缺乏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购买通用软件”比例高达46.8%和“委托开发”比例仅为25.3%的事实,反过来验证了企业的上述信息系统应用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只有53.7%的企业建立了OA系统(办公自动化)。在这方面,主要是实现了企业内部的文件管理。例如,41.7%的企业实现了“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文档共享”和“收发文管理”的比例均为41.3%。对生产经营有直接影响的“周/月报管理”应用比例为32.6%,“信息集成”仅为31.8%。作为日常行政管理的主要领域,包括“档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比例均为21.5%,“固定资产管理”更低一些,仅为19.8%。OA对企业“决策支持”应用率也只是15.7%。与前面情况相类似,大多数OA系统应用没有给企业主要管理职能工作予以应有的支持。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建立了局域网,6成左右的企业建立了门户网站。但是,企业网站主要用于进行“信息发布”(比例为64.1%),网络营销应用比例偏低,“网上采购”应用率为26.8%,“网上销售”比例为16.5%,有助于改进服务质量的“客户网上自助服务”比例为26.4%。这表明,企业如何将互联网与经营进行有效结合,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仍有待继续努力。

(三)信息组织及人员状况

从调查企业来看,14.5%的企业设置了“CIO”职位,有16.6%的企业信息化工作由“第一把手”之外的企业“其他领导”负责。35.5%的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办公室”,建立“信息中心”或“网络中心”的比例分别为33.5%和32.6%。建立“电子商务部门”和“信息安全部门”的均为21%左右,建立“数据库部门”的企业为16.9%。数据显示,掌握IT应用技术的员工比例在3%以下的企业数量占到了55.8%,掌握IT应用技术的员工比例在20%以上的企业只有9.5%。有观点认为,我国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问题是资金问题,技术力量不足可以通过外包来解决。实际上,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与资金和企业成长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更与企业自身的IT人才有直接关系。调查企业中,认为信息化难在“缺乏人才”的比例为39.3%,“不知如何下手”的比例为24%,二者合计是63.3%。另有数据显示,“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信息系统比例分别为13.1%和5.1%,落后状况与掌握IT技术员工比例低下极其关联。尽管知识经济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仅有5.8%的企业建立了“知识管理中心”的事实表明,广西企业尚处于依靠自然资源寻求发展的工业化初级阶段,仍未进入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推论:IT人才匮乏已经并将对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构成重大的障碍。 (四)信息化综合评价

对于信息化效益问题,43.8%的调查企业认为信息化“效益非常好”,31.7%的企业认为“效益好”,只有7.9%的企业认为信息化“效益体现很少”。二者合计,75.5%的调查企业是认同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帮助,这为广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信息化建设的难点,43%的企业认为是“缺少资金”,39.3%的企业认为是“缺乏人才”,而24%的企业“不知如何下手”。三个难点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两个,也就是资金和人才问题。在广西这个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如何利用不太充裕的信息化建设资金,并使IT技术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如何克服人才短缺瓶颈,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推进企业的发展,必须需要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

二、对广西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一)“一把手工程”与信息化战略规划

我们注意到: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比例高达59.9%之时,“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的企业达到了45.2%,大多数企业的核心流程缺乏IT的有效支持,大多数OA系统应用没有给企业主要职能工作予以支持。以上问题都是信息化建设中缺乏战略规划的主要表现。信息化战略通常包括主要发展目标、重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措施等。信息化战略不一定要单列,但是,必须与企业总体战略协调一致。人们认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但这并不等于“一把手”在于提供资金和人力。从信息化建设而言,“一把手”核心作用在于制定出信息化战略规划。有研究指出,中国企业战略制定和执行能力的培育和提升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中国企业家群体持之以恒地付出长期努力。尽管许多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但是信息系统的效用与战略执行的预期有相当大的距离,对战略执行的辅助和支持的效果尚显薄弱。在广西这样一个经济水平落后的地区,要使信息化建设达到“提高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等目标,企业领导人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制定和执行战略(包括信息化战略)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

(二)“不知如何入手”与价值链理论的导入

“不知如何入手”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事实上,核心流程依然缺乏IT的有效支持,以及大多数OA系统没有有效支持主要职能,与这个问题也有很大关系。国内外实践表明,信息化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信息化不当还会浪费巨大的IT投资。企业经营管理是由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组成的,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选择核心增值流程/活动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避免“无从下手”或“盲目下手”的错误,更是提高IT投入效益的关键。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销售和服务。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价值链上的每一项价值活动都会对企业最终能够实现多大的价值造成影响。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揭示,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不只是某个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价值链综合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竞争力。调查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率高达59.9%的“财务管理”只属于“企业基础设施“领域,在企业的主要增值活动中:“物流服务”应用率为22.3%,“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均为33%,“市场销售”为50.8%,“售后服务”为20.7%。在辅助增值活动中,“采购管理”应用率为36.8%,“人力资源管理”为37.2%,“技术开发”为13.6%。当企业没有有意识地通过IT技术来支持和增强其核心增值活动时,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难以真正得到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因此,每个企业都要认真甄别其核心增值流程(业务),并采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加以适度支持,才能避免“无从下手”的窘境。

(三)资金、人才短缺与外包策略

调查发现,“缺少资金”的企业占43%,“缺乏人才”的为39.3%。资金不充裕是欠发达地区企业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复杂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配备技术很全面的专业人员,企业自身也难以留住一流的IT技术人才,造成专业化程度不够,有可能影响IT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经济性。两者的缺乏不仅影响到IT投入,也使IT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得到应有回报,难以实现对核心业务的有力支援和保障。解决问题的一个策略就是IT外包。IT外包就是企业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整合利用外部最合适的IT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信息化成本,提高IT应用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环境应变能力。目前,已有60%的美国企业借助IT外包迅速扩展自身的业务。在信息化建设中,IT部门的职能全部或部分外包,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核心增值业务,不仅有助于提高IT服务品质,节省IT投入成本和享受专业服务,还能满足企业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四)容易忽视的信息化盲点与成长“助推器”

信息化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当前,还要着眼于未来,必须考虑使IT成为成长的“助推器”,避免信息化盲点。调查企业中,大部分“门户网站”用于发布信息,建立“竞争情报”、“知识管理”和“信息安全”部门的企业比例只有16.5%、5.8%和21.1%。面对已经到来的信息社会,如何挖掘和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如何建立企业敏锐的信息触角以捕捉稍瞬即逝的市场机会?如何激活和应用员工智力资源?如何保证企业自身信息资源的安全等问题,是每一个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已不仅仅局限在某个狭小的经济区域,传统产业只有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网络,才有机会为更大的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就必须通过掌握和利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通过信息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运作效率,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效果和运作效率。通过调查,本文认为:价值链理论指明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和要点,基于价值链的信息化战略将有助于广西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加快产业优化,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朝晖.基于价值链的企业业务流程整合[J].企业家,2002,(11).

[2]陈朝晖.资源整合与企业价值链的构造[J].理论探讨,2002,(3).

[3]何伟,夏萃栋.信息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述评[J].情报杂志,2006,(1)

[4]齐大庆.中国企业的战略制定与执行[J].中国新时代,2005,(1).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