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黑龙江省水利发展战略
李国英 2006-02-17
摘要:黑龙江省河流众多,水资源总量不少,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水多,非汛期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随着21世纪初期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水之间的矛盾正在逐渐突显出来,并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不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经济社会发展必将难以维持。因此,必须认清形势,切实转变观念,把治水思路调整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上来,构建满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水利发展战略,从而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的各方面要求。
关键词:水利 发展 战略
1 21世纪初期黑龙江省水利发展面临的挑战
21世纪初期是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水利发展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对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的挑战
黑龙江省主要江河堤防标准普遍偏低,除松花江、嫩江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外,其余具有防洪任务的河流的防洪标准均不足10年一遇。在防洪工程总体布局中,对洪水的控制性工程明显偏少,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桥梁阻水十分严重。在已建成的580座水库中,40%属于病险水库。同时,洪水预报、预警、洪水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措施还不能满足现代化防汛指挥要求,社会分担风险并承担减灾责任的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防洪保护区的范围、人口及产值将越来越大,对城市防洪的要求与标准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从根本上解除洪涝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1.2 对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挑战
黑龙江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且由于开发相对集中,在一些地区已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在水田开发上,由于比较集中地分布于松、嫩平沿岸和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穆棱河流域,而且在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时较少考虑这些河流的水资源约束条件,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结果超过了河流水资源量的极限,因而使一些中小河流发生了断流。如果这一现象任其发展,不仅会使位于中小河流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影响,而且还将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在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上狠下功夫,对现有的灌溉工程布局和供水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不断满足全省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以及居民生活对水量、水质提出的要求。
1.3 对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的挑战
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45万km2,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0%。到目前为止,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约1.52万km2,仅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11.3%。国境界河岸边冲刷造成的国土流失也相当严重,国土流失面积已达168 km2,相当于240个珍宝岛的面积。全省每年向江河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10亿m3,主要江河水体污染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状况的好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文明的建设,对生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要求21世纪更加重视治理水土流失,维护与修复河湖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用水。
这些基本的水情,决定了黑龙江省必须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昭示着黑龙江省在新世纪里水利建设的任务异常繁重。
2 21世纪初期黑龙江省水利发展思路和战略目标
2.1 黑龙江省“十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总的思路
科学制定并积极实施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和江河流域规划,抓紧主要江河堤防、控制性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能力。搞好中小水利工程维护和建设,加快现有灌区改造。大力推行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合理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水利工作的战略目标
黑龙江省计划新建、扩建大中型水库16座,新增水库总库容123亿m3;对7座大型和24座中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新建和整修加固4条大江大河堤防及35条重点中小河流堤防3800km;新增国境界河护岸212km;增加供水能力51亿m3,新建大型灌区6处,改造大型灌区19处,新增水田有效灌溉面积20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3.7万hm2,除涝面积33.3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0km2;建设农村电气化县3~5个,新建地方水电站5座,增加装机容量8.4万kW。
3 21世纪初期黑龙江省水利发展的战略措施
3.1 构建究整的防洪体系
继续加强堤防建设,开工建设嫩江尼尔基、拉林河磨盘山、伊春河西山、穆棱河青龙山等重要控制性水利枢纽,对重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实施阻水桥梁扩孔、胖头泡等蓄滞洪区建设,逐步形成以重点城市群为主体的大江大河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工程体系,确保重点城市能够防御50~100年一遇以上洪水,中小河流重点河段能够防御20~30年一遇洪水。同时,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的建设,5年内建成覆盖全省的、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防汛指挥系统,大力提高黑龙江省防汛决策水平和应变能力。
3.2 切实解决农村饮水困难
解决农村人口饮水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要求,更是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要以贫困地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为重点,建设农村基本饮水井,确保饮水安全,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口的基本生存条件。从今年开始,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省农村280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
3.3 优化配置水资源
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工业、城市及灌溉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
3.3.1 积极发展城镇供水
城镇供水是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小城镇建设,其人口的增长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都将会使现有的供水规模及水源工程建设无法满足需要。因此,供水工程规划要认真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只有供水得到充分保障,城镇的经济潜能才能发挥出来。
3.3.2 合理确定灌溉发展规模
在水资源超载的河流沿岸,发展水田要坚持量水而行,以水定供,以供定需,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在此基础上,对确无水源保证的水田要实行“水改旱”,要积极研究并实施水田开发战略转移,将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布局转移到水资源丰富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沿岸。此外,有条件的地方,积极采取措施,开展跨流域调水。2000年大旱期间,泥河水库、东方红水库、永发水库、小鹤立河水库等都成功地实施了跨流域调水,增大了水库的集雨面积,达到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的目的。从长远看,要从根本上解决黑龙江省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问题,还必须及早开展大规模跨流域调水方案的研究。
3.3.3 抗旱节水工作要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工程性缺水是造成黑龙江省干旱的一个主要原因。2000年大旱提醒我们,“建重于抗,抗重于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节水灌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发展节水灌溉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搞好节水灌溉发展规划,节水灌溉规划必须要考虑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哪个地方要发展特色农业,哪个地方要发展创汇农业,哪个地方要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就要在哪个地方布置节水灌溉设施。只有这样,农业结构调整才能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3.3.4 抓好以节水为中心的水田标准化建设
首先是抓好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发展的关键是“两改一提高”。即推动以用水户参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加快以续建配套和节水技术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灌区改造,最终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这将是推动大中型灌区步入良性发展的方向,是今后大型灌区乃至整个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其次是实施田水林路综合治理,使水田标准化建设上档次。
3.4 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要围绕创造更加适合于人民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建设,做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规划。要区分不同的区域,采取相应的对策,在以往过度开垦造成生态破坏的地区,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坡耕地采取坡面整治工程;在干旱风沙区,加强草原保护,控制土地沙漠化;在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区,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得以逐步恢复,积极推广拜泉县经验,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方针上采取集中连片治理,常抓不懈,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把一些荒山、荒坡、荒沟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做到责任到人。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0km2。同时,加强水土流失监测,5年内建成覆盖全省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水土流失监测网络。
3.5 加强国境界河国土防护工程建设
保护国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入,加快国境界河治理,结合城镇建设,优先安排投资,搞好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城镇的护岸建设。
3.6 重视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以全国第四批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为龙头,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加快黑龙江流域和牡丹江流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适应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流域梯级、滚动开发,使黑龙江省水能资源的利用程度有较大提高。
3.7 建立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改变黑龙江省水资源管理现状的客观要求,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途径。黑龙江省一些地方的实践证明,只有理顺城乡水资源管理体制,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价,并通过价格杠杆的作用,促进群众自觉节水,减少水的浪费,提高用水效率;只有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对水资源统一规划、调度和配置,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运用,才能有效地解决水资源紧缺及水资源保护问题。为此,我们要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促进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转变,要继续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盘活存量,鼓励集体、个人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新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必须做到产权明晰,为农民群众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对于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建设,考虑到个体农户的承受能力,可以因地制宜地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对于城镇供水项目、水电项目等经营性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要推向市场,可采用国际上通行的BOT方式,大胆改革投融资体制,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实体参与投资和运营。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和城市供排水事业发展、促进节约用水和污染防治的水价机制和管理体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各类用水,均应实行定额管理,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逐步实行容量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制度。对于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要按照浪费的数量实行惩罚性水价。
3.8 坚持科学治水,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的现代化
要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化技术等,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全省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及处理系统,水资源优化调度系统,重点水利工程监控系统和水利工作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为防汛指挥、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监控、水环境保护和行政决策等工作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持,促进水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3.9 坚持依法治水,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将水利纳入法制轨道
要按照《黑龙江省水法规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确定的各项立法工作安排,积极推进黑龙江省水法规的建设工作,依法规范各项水事活动。要加大执法力度,用法律手段规范水事行为,依法调整和规范水利开发利用与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逐步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省省情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政策法规体系。
3.10 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为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全面实现21世纪水利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有一流的科技作支撑,一流的人才作保证。因此,黑龙江省水利厅党组决定实施水利科技人才工程,重点是青年人才,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培训提高、引进、改善环境、政策引导等途径,有效缓解人才矛盾,为21世纪水利大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