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辽宁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

佚名  2009-10-15

[摘要]城市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地域单元,科学的旅游城镇体系在辽宁海洋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旅游城镇体系是由区域内相互关联的旅游城镇所构成的,包括等级规模体系、职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的集合。辽宁滨海地区旅游城镇体系的建设要逐步形成中心旅游城市、次中心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城镇三级等级规模体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坚持以城镇为依托,并通过交通通讯网络形成完整有序的空间结构。 [关键词]辽宁;海洋旅游;城镇体系;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8-0114-03 辽宁是我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全省海岸线总长2920km,其中大陆岸线长2292km,岛、坨、礁506个,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海岛有266个。全省管辖海域面积6.8万km2,滩涂面积20.7万km2。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以来,依靠科技进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长足进展,基本上形成了包括滨海旅游业在内的海洋经济六大支柱产业。全省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24.6亿元,增加超过18倍(辽宁省海洋渔业厅,2008)。为进一步发挥海洋资源及区位优势,2005年初,中共辽宁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了“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发展战略。构建沿海经济带,将为包括海洋旅游在内的辽宁海洋经济的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辽宁滨海地区人口多,城市化水平高,并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城镇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集中的聚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心(胡兆量,1999)。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压力增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结构不合理等矛盾,都与城镇化发展滞后密切相关(陈洪毅、穆久顺,2006)。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旅游开发将推动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城镇是旅游开发的支撑和依托,城镇旅游资源的数量、设施水平、服务质量及交通便利程度等将直接影响旅游开发和旅游业收益(冯卫红,2005)。因此,如何将城市化建设与沿海旅游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对构筑具有整体优势的辽宁滨海旅游城镇体系,实现海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旅游城镇体系释义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1999)。城镇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高度统一体,它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客源地,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城镇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巨大的关联带动作用。 旅游城镇体系的概念源于城镇体系,它是指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的旅游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某个或多个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协作的旅游城镇组成的城镇群(佟玉权,2007)。旅游城镇体系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等级规模体系、职能(功能)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同城镇体系一样,旅游城镇体系内必须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缺乏具有一定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中心城市则不能形成旅游城镇体系,因而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发展中心)作用就难以发挥。在一个完整的区域旅游城镇体系内,各城镇的等级和规模不同,旅游资源的开发重点不同,旅游职能各异,它们相互关联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旅游城镇体系的本质特点是相互联系,它们在旅游、交通、网络、信息和设施服务等方面联系紧密、协作顺畅,在服务旅游者这个层面上达到互补并实现共赢。 辽宁沿海地区由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个沿海县市组成,土地面积约占全省的1/4,人口约占1/3,地区生产总值占近1/2,城镇密度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由于在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上受到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经济区及沈阳一大连轴线经济思路的长期影响,辽宁沿海城镇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包括旅游产业在内的沿海经济发展的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辽宁沿海地区的城镇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但这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各类型的城镇发展也已初具规模,建设旅游城镇体系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因此,以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为契机,以旅游城镇体系理论为指导,构筑辽宁滨海旅游城镇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在现代旅游业中的作用,把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区域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协调有序。 二、辽宁滨海旅游城镇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构建中心旅游城市、次中心旅游城市和重点旅游滨海城镇三级旅游城镇体系 旅游城镇的等级规模是按照城镇在整个旅游城镇体系中的经济地位来划分的。根据辽宁沿海地区的实际,构建以大连为核心,以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区域中心,并由若干个沿海特色旅游乡镇所构成的三个等级的海洋旅游城镇体系(如表-1所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辽宁发展海洋旅游的整体优势。不同等级的滨海旅游城镇具有不同的特色,在滨海旅游产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连作为全省海洋旅游的核心,要突出其极化与扩散效应,通过提升海洋旅游的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提高对辽宁海洋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五个海洋旅游的区域中心城市,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立差异化的海洋旅游形象,实现海洋旅游功能互补;若干个海洋旅游特色乡镇要以具体的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坚持重点开发、整体开发与深度开发的原则,以适应全省及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 (二)以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为背景,建设沿海旅游中心城市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对旅游生产力的布局有着深刻的影响。旅游资源在数量上的多少、等级上的高低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业的地域发展战略(黄泰、张捷、解杼、刘泽华,2003)。为此,要认真研究辽宁沿海地区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沿海区域旅游中心城市,通过辽宁沿海地区强大的旅游经济核心作用促进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根据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特征及分布格局,本文提出构建辽东滨海旅游区、辽东半岛旅游区、辽东湾旅游区和辽西滨海旅游区四大旅游区,并相应培育丹东等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构想。四大滨海旅游区及其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分布如表-2所示。 (三)滨海重点旅游资源及其产品的开发要以特色城镇为依托 旅游特色城镇不仅是重要的游客集散地和中转站,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镇经济特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及其广泛的影响 力,也诱使各种要素持续不断地向城镇集中。辽宁滨海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相对比较分散,许多连接景区之间的交通发展滞后,发挥城镇一景区之间整体互动功能,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孙丽坤,2008)。 在开发中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滨海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积极建设基础条件较好的重点特色旅游城镇,并以之为依托开发一批有良好市场需求前景的海洋旅游资源及产品;另一方面,对已经形成重要影响的一部分省级、甚至国家级海洋旅游景区,要坚持景区开发与城镇建设并举的方针,选择景区所依托的旅游城镇。并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为旅游者营造健康、舒适的旅游环境。 (四)按照构建旅游城镇体系要求,有计划地加强沿海网络式交通系统的建设 交通是旅游开发的命脉,没有便捷的联结旅游城镇和重要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讯网络,辽宁滨海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就得不到发挥。辽宁“五点一线”滨海公路的修建,为建设滨海旅游城镇体系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发展良机,进一步整合沿海旅游交通,构建内通外联、多通道、大能力的旅游综合运输网。海上旅游是海洋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较有发展潜力的领域,通过大力发展航运交通,适时推出沿海邮轮观光度假旅游,来不断优化海上旅游交通结构。与此同时,积极培育丹东、锦州等沿海航空客运,进一步提高其运输规模和管理水平,逐步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辽宁沿海地区旅游交通体系,提升滨海旅游城镇体系的建设水平。 注释: ①根据“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辽宁省已基本形成了海洋经济的6个支柱产业。即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海盐业、和滨海旅游业。参见李长义,苗丰民《辽宁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12页。 ②“五点一线”中的“五点”指渤海一侧的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和黄海一侧的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一线”即一条西起葫芦岛市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全长1443km的滨海公路,形成贯穿辽宁全省沿海地区的交通网络。参见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7年6月评审稿第3页。 [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