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论文产业链”背后的学术GDP崇拜

佚名  2010-01-10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进行的买卖论文研究显示,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 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 年的样本数据中,72% 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 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 4% 的文章不存在抄袭。(近日《长江日报》)

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并且规模达 10亿元,这让人感到吃惊。“72% 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 的论文为部分抄袭”的信息告诉我们,与论文买卖一同出现的还有学术道德的沦丧。

不管论文抄不抄袭都照样发表,既与学术道德失守有关,也与论文功利化有关。当下,学术期刊功利化、商品化现象早已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对发人情稿、关系稿,按版面收取费用等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刊物、经费和论文,相互运动,形成了权、钱、学之间封闭式的三角贸易。这种学术,很容易丧失社会大众的信任,信任危机,唯此为大。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倘不加以扭转,真的会出现学将不学的局面。”研究披露 2009 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为此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就现实来说,抄袭、拼凑的学术泡沫和学术交易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水平重复出版,制造论文垃圾,加上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学者沦为生产论文的机器。论文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学术造假应运而生,助长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的蔓延。有人明确指出,我国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但其中90% 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如此一来,学术道德就被忽视甚至是被有意遮蔽了。

2009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 亿是学术道德迷失和被“兜售”的必然。对此,我们更应看到学术研究中的“ GDP 崇拜”现象——重量不重质,科研被量化成项目的数量多少和经费多少,论文看的也主要是发表的数量。其实,很多知名学者的一生著述并不多。如法国研究体细胞克隆兔的研究组在克隆兔诞生前6 年的艰苦工作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科学家没有发表一篇医学论文。

近来频频出现抄袭丑闻,学术道德失范从普通教师发展到院士、长江学者身上,学术造假从小人物演变到某大学副校长乃至重点大学某领导身上。如此下去,整个社会将不得不为学术界的堕落和沉沦支付沉重代价。

□朱四倍徐配玉 漫画/ 唐春成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