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五

张岳  2006-02-19

摘要: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与灌溉农业的发展密切相连。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就有了临河挖渠、凿井汲水的灌溉农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灌溉农业的建设绵延不断,对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灌溉农业的发展主要受水资源的制约,古代的劳动人民在与旱灾进行的长期斗争中,已懂得采用一些简单的节水农业技术,如夯实输水土渠的渠床减少输水渗漏损失;在蒸发量大的西北农田上铺上石子以减少农田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等,对节约农业用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技术的等原因,到1949年我国节水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除了在少数灌区建设有少量渠道防渗外,基本上仍是空白。

关键词:节水 农业发展 发展现状

五、节水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1.我国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全国总供(用)水量,1949年为1031亿m3,到1993年已增至5224亿m3,净增长4193亿m3,约增长了4倍多。人均用水量从1949年的187m3/年,增至1993年的451m3/年。1949~1993年,农业用水量从1001亿m3增至3812亿m3,工业用水量从24亿m3增至906亿m3,城市生活用水量从6亿m3增至237亿m3。水利建设强有力地支撑我国农业、工业的发展的城市建设,抗御了旱涝灾害,保护了环境,显著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等需水量大幅度增长,供水的发展明显跟不上需水的增长速度。按现状用水统计,全国在中等干旱年缺水358亿m3,其中黄淮海地区缺水147亿m3,长江流域片缺水90亿m3,内陆地区缺水62亿m3,华南缺水35亿m3,东北缺水20亿m3。从缺水组成来看,农业灌区现状缺水300亿m3,工业及城镇缺水58亿m3。

按“九五”发展目标测算,2000年农业增加灌溉面积5000万亩,需增加用水量300亿m3;工业与城镇生活需增加120亿m3,两者合计为420亿m3。现状缺水量与“九五”发展需求合计总缺水量为778亿m3。即到20世纪末尚需增加约800亿m3的供水量,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目前财力看,只能新增供水能力400亿~500亿m3,仍将有300亿~400亿m3的供水缺口。

缺水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根据在关统计和分析,近10多年来,我国每年受旱面积都在3亿~4亿亩;每年因水资源不足或工程老化失修,约有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不能灌溉。全国每年因缺水而少产粮食700亿~800亿kg以上。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4个,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800亿元。部分城市的缺水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

此外,在全国5万多个乡镇中,约有一半供水不足。近年来,由于黄河中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大,使黄河下游每年都出现断流现象,断流时间越来越长,1994年断流75天,1995年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50天以上。断流河段的长度也越来越长,1995年断流河段长达742km。1995年断流造成河南省濮阳地区等9个灌区,山东省2500万亩灌区无水可引。北方其他河流断流现象也非常严重,海河、辽河均出现长时间的断流现象,其中海河下游平原河流已长期干枯断流,变成季节性洪水河流。在新疆,由于上中游大量引水,下游水量大量减少或完全断流,使河流缩短,土地沙化。全国由于地下水超量开采,许多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据统计,全国已经出现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56个,总面积大于8.2万km2。随着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不但造成大批机井、机泵报废,提水成本越来越高,而且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另据统计,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海水入侵面积,仅华北及胶东地区沿海已达400km2。由于入海水量的大幅度减少,沿海河口地区海水倒灌现象也很严重,仅环渤海平原区,海水倒灌影响面积已发展到186万亩,使耕地大面积废弃,有些地区农作物产量下降。据估计,河北、山东、辽宁等省,因海水倒灌造成作物减产量,每年不下1亿kg。

随着用水量的大幅度增长,废污水排放量也相应加大,据调查统计,199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量约356亿t(不含县以下乡镇废水),其中80%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造成严重的污染。据1993年调查,全国污染河段长达45800km,约占该年水质评价河长的1/2。在中国50000km长的重要河道中,已有40000km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主要湖泊26%已达到富营养化程度;全国鱼虾绝迹的河长约达2400km。由于城市工业污水未达标准排放,污染了有限的水资源,致使许多地区出现了因污染而导致的缺水。近年来全国每年由于水环境问题造成的直接国民经济损失高达400多亿元。由于缺水,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已被农田灌溉引用,还有大量废污水直接排入各大灌区渠道,混合于灌溉引水中被利用。造成许多地区农田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粮食中污染物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尤其北方缺水区。据1995年统计,本年度大约有240多亿m3的废污水排放量未经处理排入自然水体,直接或间接地被农业引用,并逐步成为农业用水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缺水,我国还有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以上的旱地,不得不完全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2.灌溉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大力开发水资源,发展农田灌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92年的7.4亿亩。在约占全国总耕地1/2的灌溉面积上,生产了占全国总产量2/3的粮食,3/5的经济作物和4/5的蔬菜,这对基本解决全国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水利部80年代初对全国灌溉农田和非灌溉农田粮食产量的调查,全国灌溉农田的水稻平均亩产为486kg,旱作物平均亩产300kg,而非灌溉农田平均亩产仅140kg。一般灌溉农田的粮食产量要比非灌溉农田的产量高1~3倍,而且越是干旱的地区增产幅度越大,见表1。

我国灌溉面积在1949, 年到198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3.4%,而同一时期全国粮食产量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5%,两者基本同步增长,1980年以后,由于水利投入资金大量削减,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六五”期间有效灌溉面积增不抵减,净减少1400万亩,致使全国有效灌溉面积一直徘徊在7.2亿亩左右,而粮食生产也于1984年突破4000亿kg大关后,出现连续5年徘徊局面。

据“全国40年灌溉经济效益的调查材料”,从1949年到1987年38年间全国累计实灌面积为163.4亿亩,灌溉分摊的粮食增产量为13.3亿t,若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价值为4436亿元,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4433亿元。在同一时期,全国灌溉总投资为1113亿元,其中基建费、水利事业费及群众自筹资金共750.5亿元,占68%;运行管理费362.5亿元,占32%。此外,群众投劳折资576亿元,合计为1689亿元。包括群众投劳折资,灌溉工程的投入效益比为1∶2.6,如果不包括投劳折资则为1∶4。灌溉工程除提高农业产量的直接效益外,还有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田间小气候作用。结合灌溉工程,还发展了水产养殖,水力发电、植树造林、农村供水和航运、旅游等事业,从而改善了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其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3.灌溉农业发展对节水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土资源不足。我国水资源总量2.8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因人多地广,按现在12亿人口计算,人均年占有量仅2200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属13个贫水国之一。亩均占有量为1888m3,为世界的4/5。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虽然国家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兴修了大量基础设施,但水量和水质一少、一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全国总用水量大体上每10年增加1000亿m3,农业用水量从8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13年来减少了62亿m3,减少了1.6%;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从80年代的525亿m3增长到1993年的1400亿m3,增长了1.7倍。从用水结构来看农业用水量从占总用水量的88%,下降为73%。人均用水量70年代以前几乎每年增加100m3,80年代以来基本没有增长,按现状用水统计,全国在中等干旱年,农业缺水300亿m3,工业与城市缺水58亿m3,合计358亿m3,按“九五”发展目标测算,农业发展5000万亩灌溉面积需增加用水量300亿m3,工业与城市生活用水量需增加120亿m3,合计为420亿m3。即在20世纪末需新增供水量700亿~800亿m3。另外我国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均匀,82%的地表水及70%的地下水资源量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占全国土地面积50%以上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水资源量只占全国的18%,这些地区人均占有量只有936m3,亩均占有量仅为454m3。特别是北京市人均占有量仅400m3,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量值的4%。因此我国水资源紧缺,供水危机正在变成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现实的问题。

干旱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生产最大的自然灾害,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气候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华北、西北、东北冬季变暖更为明显,更加剧了干旱。全国受旱面积50年代平均1.7亿亩,80年代扩大到3.5亿亩,90年代以来扩大到4亿亩,1994年全国受旱面积4.5亿亩,成灾面积2.6亿亩,减产粮食260亿kg。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干旱缺水少产粮食1000亿kg,这是很大的损失。

我国还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的国家。全国人均耕地1.19亩,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我国农业既面临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的巨大需求压力,又面临耕地减少、水资源紧缺的严重制约。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持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1991年与1994年相比,工业用粮年均增长20%,饲料用粮年均增长6%,口粮年均增加25亿~30亿kg。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每年大约增加1400万人,到本世纪末总人口要达到13亿,仅新增人口即需要400亿kg粮食。由于耕地资源不足,随着新开荒地难度加大,我国增加农作物产品的重点已转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灌溉则是提高单产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发展农田灌溉,增加灌溉面积潜力很大。这就需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我国的节水农业,大规模发展灌溉面积,增加农作物的单产和总产。

我国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紧缺。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目前我国灌溉水和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经过水利工程引、蓄的5000多亿m3水量,有60%左右是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掉。而先进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0.8~0.9,因此我国的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如果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将全国已建成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0~0.20,按全国年农业用水总量4000亿m3估算,则每年可节约水量约400亿~800亿m3,这将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很大作用。

当前我国包括灌溉水和降水在内的农田水利用效率也很低,单方水生产粮食不足1kg,还不到发达国家水分生产率的一半。目前我国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的平均亩产分别为378kg、210kg、315kg、52kg和82kg,而发达国家分别为544kg、528kg、680kg、112kg和224kg,差距很大。提高农作物产量必须要有科学灌溉和农业综合技术措施作为技术依托,因此,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并将这些技术组装配套,高度集成推广应用,对提高我国农作物产量,达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雨养农业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没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约7亿亩,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2,这类地区的农业称为旱地农业,也称“雨养农业”。我国北方旱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250~600mm的范围内,都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冬春少雨,加之部分旱坡耕地水土流失、土层瘠薄,很易受旱。南方丘陵地区的旱地,年降水总量虽不少,但时空分布不均。雨水集中,且多暴雨,7~9月总降水量占全年的1/5,而同期总蒸发量却占全年的1/2,常出现季节性干旱,特别是伏旱发生率很高。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农业生产全靠降水,雨水充足年份可有较好收成,干旱年则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在和干旱做长期的斗争中,我国已研究总结出一套旱地农业增产技术,其核心是提高降水的水分生产率。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旱地每亩每毫米水生产粮食0.3kg左右,而国际先进水平已达2到2.5kg,差距十分巨大。我国通过推广旱地农业增产技术的实践表明,在山区结合小流域治理,搞好土地平整,大搞坡改梯和坡面及沟道蓄水工程等农田基本建设,配合肥料增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70%左右,增产粮食20%以上;在平原地区通过平整土地,围埝打埂,可以多蓄水90%,减少耕地冲刷20%,增产粮食20%以上。通过秸秆还田、覆盖,或薄膜覆盖,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建设高效土壤水肥库,以肥调水,以水促根,以根抗旱,可使土壤有机质提高0.5个百分点,雨水渗入量增加40%~60%,渗水速度提高1/3,早春土壤减少蒸发16%~60%。在北方地区,采用伏前深耕蓄雨、伏后耕耙保墒、春旱秋抗的耕作技术,可比传统耕作的降水保蓄率提高50%,增产20%。在南方地区,采用旱育秧、旱整地、灌水后插秧,比常规水田育秧省水30%。另外,采用机械深耕、深松,也能明显提高降水的生产效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更新作物品种,在特别干旱缺水的地区扩大耗水量少的作物,如甘薯、玉米、春谷的种植面积,而压缩耗水量大的作物,如冬小麦、棉花的种植面积,以提高总体的作物水分生产率。此外,采用保水剂、蒸腾抑制剂、土壤调理剂等化学制剂,在干旱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应用,也有较好效果,如种子保水剂可提高水分利用率0.05~0.07kg/(mm·亩);抗旱剂1号拌种小麦可增产10%,干热风前喷洒可增产9.5%~18%。在作物特别需水的关键时期,采用人工增雨技术,也已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5.节水农业发展预测

根据水利部最近组织完成的“中国灌溉农业节水规划”预测,按现阶段的灌溉农业节水标准,即大、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应分别不低于0.45、0.55和0.65,井灌区不低于0.75;喷、微灌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不低于0.8和0.9,灌水均匀系数分别不低于0.75和0.9,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5%;实现农业节水目标后水分生产率与实现前相比应大于1.2,水稻田应广泛推行“浅、湿、晒”等节水灌溉制度。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灌溉农业用水的无效损失,提高灌溉农业用水利用率为主要目标,以资金投入作为主要约束,通过水土平衡分析确定到公元2000年灌溉农业节水工程面积要由现状的2亿亩发展到2.8亿亩,到2010年发展到4.4亿亩,到2020年全部灌溉面积都应达到现阶段灌溉农业节水的标准。届时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可由现状的0.45左右,提高到2000年的0.5,到2010年达到0.6,到2020年达到0.7。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