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率竞赛理论的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研究
李德智 李启明 王昊 2013-01-31
关键词:效率竞赛;建筑业;经济增长;转型升级;江苏 一、 效率竞赛理论的提出及其应用 生产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其投入数量和结构都会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首要制约因素也不尽相同。例如,农业经济时期经济增长的首要制约因素是土地,而在知识经济时期则变成了人力资本。虽然各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但不可能完全替代,而且不同要素的替代能力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突破某一经济发展阶段首要的要素制约的过程。杨德权尝试由此角度出发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并进而提出了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理论。 效率竞赛理论放弃了经典的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惯用的生产要素同质性假设,分析了生产要素异质性对于生产函数可加性、总量生产函数与恒等式同一性的影响,指出生产要素异质性对边际分析方法及其相关结论有致命的影响;进而,通过分析与生产要素异质性相关的经济效率,定义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固有效率和经济效率,并证明了生产要素使用效率与新古典框架下要素边际产出的等价性,发现独立于要素配置效率和固有效率的“要素能力的利用效率”,能够揭示存在于经济系统中除Allais可分配剩余中两类剩余之外的第三类剩余,而且必须通过消除各种各样的瓶颈才能加以显著的改进。这些瓶颈可能是某些要素的供给不足,也可能是某些制度的供给不足。 该理论对于分析国民经济增长的转型问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如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就能够为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提供最直观的印证。但是,一方面,目前效率竞赛理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包括针对我国建筑业的分析;另一方面,建筑业经济增长因素往往仅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尽管资源能源也无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本文则尝试在效率竞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资源能源要素的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并对江苏建筑业开展实证研究,发现影响和需要突破的江苏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瓶颈,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 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效率竞赛模型 1. 建筑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和投入函数。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效率竞赛模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往往包括资本、劳动、技术投入、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子系统存在诸多或正或负的社会外部性,因此其投入的社会因素难以定量化确定,在本文中不加以考虑。至于建筑业投入的自然要素,可以其投入的资源能源加以表征。因此,建筑业经济增长的产出和投入函数可分别写为: 其中,Y和I分别表示产出和投入,i=K、L、N和T,即资本、劳动、资源能源和技术。 因此,按照效率竞赛理论的基本思想,各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兹i及对建筑业总产出的贡献率Ei可分别计算为: 2. 建筑业投入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在传统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考虑本文建筑业经济增长的投入生产要素,建筑业经济增长的生产函数可写作: 对(5)式两边取对数,可得到该函数的线性形式: 3. 建筑业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率。将(4)式和(7)~ (10)式相结合,可得各投入生产要素对应的产出量Yi。但为利用(3)式求出各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兹i,尚需确定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Ii。而且,模型计算需要Ii必须为经济量纲。 (1)IK。 资本要素自身即为经济量纲,其常用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采用固定资产加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二是只采用自有机械设备净值;三是采用投入产出表中的中间投入加固定资产折旧。但是,针对建筑业,方法一中所的两个数据重叠部分较多,方法二中仅考虑设备价值显然太不全面,方法三中的中间投入多源自建设单位而非施工单位,与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完全匹配。本文拟采用建筑业当年折旧加管理费来表征资本要素,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了实际构成建筑业资本生产力的机械设备和企业的规模运营。 (2)IL。 对劳动要素的确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当年实际的从业人数;二是采用当年建筑业的劳动报酬总支出,包括相应的工资、福利、保险等支出,以体现不同劳动者素质的差别。本文认为后者相对前者而言更符合我国建筑业现状,且更符合经济量纲的要求,故加以采纳。 (3)IN。 基于经济量纲的要求,本文资源能源要素的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采用货币形式估算各种资源能源的货币价值。由于统计数据的可获取性,国家层面建筑业的资源价值量和能源价值量可以确定,省域及以下层面的能源价值量也可以通过以标准煤当量表示的能源消耗量与标准煤的价格乘积加以表征,但省域及以下层面的建筑业资源价值量则往往难以获取或计算。因此,本文采用等比例系数方法估算资源能源要素投入的总价值量,即: IN=(1+?滋)×能源消耗标准煤当量×标准煤价格(11) 其中,?滋是建筑业资源价值量与能源价值量的比值,它只与国家层面建筑业总的资源价值量与能源价值量有关。 (4)IT。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就是经济增长中的“索洛余值”,并且是由这种经济增长所内生的。丹尼森(Denison)对此进一步划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质量和资本不同类型的考虑,二是把作为“索洛余值”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离出资源配置的改善和规模经济后其余的全部列入“知识进步”一项。通过市场的调节使得劳动和资本处于最优资源配置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就全部来源于知识进步。而知识进步则源自资本积累的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一个国民经济系统内部,资本积累的溢出可以用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表示,人力资本溢出可以用教育经费支出来表示。故国民经济内部的技术进步总投入可用R&D 经费与教育经费之和表示。但是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不能简单地分割这两项指标来表示国民经济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如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投入量,也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因此,类似于IN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等比例系数的简化方法,即在某一特定的年度中,某区域某一国民经济子系统(如建筑业)的技术进步投入量与该子系统的产值之比等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进步总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因此,建筑业的技术进步IT可估计为:
其中,IR&D和IEDU分别表示整个国民经济的R&D 经费和教育经费,Y为某区域的年度建筑业总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