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分析

杨利勤  2012-08-02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分析,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层面对高职院校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教学模式;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高专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职高专人数急剧增长,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和突出。因此,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有着比本科生、研究生相对突出的技能优势,同时却又面临着来自他们的威胁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适时、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既能够帮助开设有高职教育的大学提高就业力,减轻就业工作的负担,又可以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乃至今后的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有效的指导作用。本论文进行的是关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研究,旨在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业、择业的竞争力,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去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高专院校都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一)学校、学生、家长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保障;(三)学校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没有建立;(四)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五)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支持理念;(六)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

根据我们的调研和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本人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模式分析

(一)流程式的教学模式

流程式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以下每个环节:

1、自我评价。也就是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确立目标。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通常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

3、环境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

4、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

5、实施策略。就是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

6、评估与反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整个规划流程中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环节,这一环做不好或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整个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问题。

(二)职业锚式的教学模式

1、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

具有较强的技术或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往往不愿意选择那些带有一般管理性质的职业。相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保证自己在既定的技术或功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2、管理型职业锚

有些人则表现出成为管理人员的强烈动机,承担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是这些人的最终目标。这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1)分析能力(在信息不完全以及不确定的情况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人际沟通能力(在各种层次上影响、监督、领导、操纵以及控制他人的能力);(3)情感能力(在情感和人际危机面前只会受到激励而不会受其困扰和削弱的能力以及在较高的责任压力下不会变得无所作为的能力。

3、创造型职业锚

有些学生有这样一种需要:建立或创设某种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件署着他们名字的产品或工艺、一家他们自己的公司或一批反映他们成就的个人财富等等。

4、自主与独立型职业锚

有些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似乎被一种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需要所驱使着,他们希望摆脱那种因在大企业中工作而依赖别人的境况。

5、安全型职业锚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极为重视长期的职业稳定和工作的保障,他们似乎比较愿意去从事这样一类职业:这些职业应当能够提供有保障的工作、体面的收入以及良好的退休计划和较高的退休金。他们可能优先选择到政府机关工作,因为政府公务员看来还是一种终身性的职业。这些人显然更愿意让他们的雇主来决定他们去从事何种职业。 (三)职业理想式的教学模式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并受社会理想的制约。

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俄国的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

实现职业理想的条件:

1、了解自己——你能做什么人,最难看清楚的是自己。

2、了解职业——要你干什么并非所有的职业都适合你,也并非你能胜任所有的职业岗位。

3、了解社会——让你干什么职业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需求是紧密联系的。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会产生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态度,而对人生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态度,则会导致人们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

5、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与从事职业所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理想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观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维持生活,二是发展个性,三是承担社会义务。在三个基本要素中哪一个要素占主导地位,将决定一个人职业观的类型与层次。正确的职业观是把三个基本要素统一起来,以承担社会义务作为主导方向。由此可见,有不同的职业观,就有不同的职业理想。

6、择业——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即个人和用人单位的相互选择。这就要求人们在择业时须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形成“自找市场”的就业观。就业凭竞争,上岗靠技能。想就业就要勇敢地投身于就业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这是实现就业的必由之路。其次要确立“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就业观。

7、立业——求职不易,立业更难。立业有两种理解:一是指选定一个可以赖以谋生的职业,亦即“谋生”。这是低层次上的但又是最基本的需求,因为,就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二是不仅指谋生,而且求发展,说的是一个人有抱负、有追求,并且事业有成,即所谓“谋业”。这是高层次上的立业。

8、创业——顾名思义,就是创建一份自己的事业。

9、不轻言放弃,永不言败——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无论是在顺境或者是在逆境,都会奋发进取,勇往直前。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比现实更美好。为使美好的未来和宏伟的憧憬变成现实,人们会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开拓创新的行动去为之努力奋斗。

(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等等。无论是什么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融人到社会中得到锻炼。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对于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各国都有一些自己习惯的称呼,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或“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英国称之为“三明治教育”,我国则称之为“工学结合”或“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因此只要求与所学专业有联系,不求完全对口。国外的经验显示,学生经常在用人单位从事以计算机操作为主的工作,因为计算机操作是每个大学生与所学专业有联系的基本功,也是他们在用人单位可以体现的优势与强项。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总之,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确确实实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