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教育消费与成本的经济学思考

佚名  2011-06-10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从产生开始就同人类谋取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联系在一起, 和人们的经济活动不可分割。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随着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高, 人们研究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兴趣渐浓, 相继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流派, 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就目前普遍关注的高等教育消费、高等教育成本的有关问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谈点浅见。

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因素。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二是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首先,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办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 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 教育才能发展到什么水平, 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 盲目发展教育, 必然会陷入教育发展的误区, 其次, 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2.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关系, 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 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来说,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直接相关。3. 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引起产业结构、行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的变革, 与此相适应, 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如大、中、小学的比例关系, 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全日制学校与业余学校的比例关系, 高等学校中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等, 都要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 否则就会导致教育事业内部的各种比例失调。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所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 学校开设的课程门类要不断增减, 课程的结构要不断调整, 教学的内容要不断的更新。5. 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经济体制是国家组织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 教育体制则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总称。教育基本的经济功能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 这就需要根据经济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改善管理方式。( 二)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在现代生产过程中, 技术改造、设备更新要靠科学技术人才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来完成; 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生产工具要通过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劳动来发挥作用; 高水平的生产、经济效益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来实现。2.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那么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母机, 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与途径。3. 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发挥直接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开展科学研究, 创造科技成果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等学校由于学科门类比较齐全, 科研力量比较雄厚, 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学术思想活跃, 信息来源丰富等特点, 而成为生产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二、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对于教育的生产力属性, 西方早期的经济学家如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与马歇尔等做过论述。马克思更认为, 教育是提高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使劳动者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过程和必经手段。在现代社会, 教育的生产力属性更加明显。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生产、积累、更新、进步等都直接依赖于教育的发展, 教育不仅是知识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且具有直接的生产力含义。正是由于教育的生产力属性, 教育消费才有了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属性。所谓教育消费, 是指为获取知识与技能, 教育者本人或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各种货币支出。教育消费既是消费, 也由于其形成人力资本的作用同时也是投资, 或者说教育消费是投资性消费。所谓投资性消费, 就是指既能满足人们目前需要又能形成未来生产能力的消费。教育消费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未来消费能力即获取收入的能力与消费偏好为其提供长期消费收益,同时, 教育支出能提高劳动者的未来生产率和相应的更高劳动收入为其提供长期资本收益。教育消费与收入分配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收入分配状况决定了可能达到的教育消费水平。从宏观角度上讲,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收入分配状况决定了这个国家或地区可能达到的教育消费水平。从微观角度上讲, 一个家庭对教育消费可能做出的支出, 受到这个家庭收入水平的影响。一般来说, 教育消费水平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 教育消费水平增长的速度大于收入水平增长的速度, 但是这种增长的速度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 即家庭教育消费水平增长的幅度随家庭收入水平增长幅度的进一步增加而降低, 也就是说, 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越低。而且,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与收入水平呈反比, 即家庭收入水平越低, 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就越高; 家庭收入水平越高, 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就越低。

三、高等教育消费与成本存在的问题从1990 年到2002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3. 4%增长到15%, 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平均每万人大学生人数由1990 年的15. 4 人, 增加到2002 年的70. 3 人。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 办学规模的扩大, 要求有相应规模投入的支持, 在国家财政支持增长能力有限条件下, 我国实行了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制度, 对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学费、杂费等各项费用, 1997 年高等学校的全面“并轨”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制度, 1950 年以来实行的高等教育免费制度宣告结束。从1998年到2004 年高等教育的学费持续飞涨, 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是否要收费、收费多少, 即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一方面, 高等教育实行成本补偿制度,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高等教育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状况, 增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 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 更多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据统计, 2003 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 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同时, 就学生而言负担学费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个人分担增速过快、负担份额过高, 政府财政负担退出过快、负担份额过小等不合理状况, 也使我国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四、高等教育消费与成本的调控措施要发展高等教育消费, 必须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的角度来认识高等教育消费, 从经济发展与资源配置的高度来认识高等教育消费, 要着眼于高等教育消费的长远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消费虽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目前高等教育消费的状况还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 可采取以下的调控措施。

( 一) 政府财政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提高财政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重。就国际比较来看, 由于我国政府分担高等教育费用的比例相对较低, 另外, 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低, 因而, 政府要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必须提高这两个比重才可以最终提高政府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分担比重, 减少个人的分担数额和比重。

( 二) 扩大高等教育发展的融资渠道, 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一些国家高校自身筹资能力比较强, 如美国, 1999- 2000 年虽然政府投入比较低为46. 6%, 但高校的销售和服务收入比例在21%以上,另外还有可观的捐赠收入等。因此, 我国高等院校也应多渠道筹资, 扩大高校和社会结合, 利用科技和知识优势为社会企业提供服务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税制, 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赠, 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捐赠收入。

( 三) 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 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发展高等教育。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制度性规定。应进一步对民办高等教育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 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一般多来自高收入阶层, 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对高收入者的分流, 社会高等教育资源的扩大和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

( 四) 进一步完善和扩大高校助学贷款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 加大国家对助学贷款的利息补贴规模, 扩大对贫困生助学贷款范围; 另一方面, 完善个人( 大学生) 的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系统, 化解银行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助学贷款的范围, 并使助学贷款制度可持续进行。总而言之, 我们要摒弃那种以发展高等教育消费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短视观念, 而要把发展高等教育消费的作用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优化高等教育供给,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在促进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尤其要加大力量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为高等教育消费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切实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 加快劳动力市场改革步伐, 扩大劳动力市场职位的供给,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政策性分配因素, 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最后, 要确保高等教育消费保持一定的适度超前发展, 进一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提高高等教育经费在GDP 中的比重, 为我国高等教育消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