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的体会与思考
马学海 2011-11-17
论文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教学管理
论文摘要:结合笔者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体会,并对如何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进入各级各类高校深造的少数民族学生也越来越多。以新疆自治区为例,截至2009年,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297.98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60.13%,高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9.9万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7.3%,是2000年的3倍。对于普通高等学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工作。它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问题。这项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与广大的汉族学生相比,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相对不发达、信息闭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地区,加之汉语言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品德、心理状态、学习状况等方面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如何把握这些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是值得我们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
1.求知欲较强
与内地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少数民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经济比较贫困的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的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的汉语听力、口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计算机和外语等相对汉族学生普遍较差。较大的差距以及就业竞争的压力,迫使学生增强了对知识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增进对自身、对本民族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很多学生开始利用宝贵的大学时光刻苦学习,甚至有很多学生在节假日也不休息,刻苦学习汉语、英语和计算机,以缩短与其他学生的差距。
2.民族意识较强
民族意识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维系一个民族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大学校园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情感较强烈,民族感情很纯朴,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周围的朋友以及同学感情很深,维护个人、班级及本民族荣誉的心理较强;二是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地位等问题一般比较敏感;三是很乐意与其他民族的学生大胆交流,相互学习,但希望得到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师生的理解与尊重。
3.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素质相对脆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基础教育、信息交流,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学生。同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思想意识相对单纯,社交相对简单,思想保守、封闭的学生比较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弱点就凸现了出来,不少学生会不自觉地滋生出自卑、嫉妒、不满甚至抵触情绪。
4.汉语应用能力较差
学生是汉语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汉语水平越高,高校汉语教学的效果就越好。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受教师素质及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较差,同时,由于高校汉语教学偏重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培训,虽然有很多学生通过了较高级别的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但大部分学生汉语言应用能力较弱,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日常生活中能够熟练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学生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沟通能力弱;二是缺乏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对教材内容和背景的深层面理解存在困难;三是思维方式与汉族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对知识和文化的吸收、消化能力较汉族学生弱。
5.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基础教育的12年,既是学生学习各科基础知识的时期,又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养成的重要时期。但是因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及家庭教育等因素,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主要表现在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无科学的学习计划,学习自觉性差,上课不记笔记,不主动思考问题,课后不自觉完成作业等,这些习惯进入大学后很难一下被摒弃。加之高校实行的是汉文教材、汉语授课的教学模式,基础比较薄弱的民族学生难以很快适应,导致不少学生逃避上课或抱着侥幸心理应付考试,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6.被“特殊照顾”的心理较强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增大,各个高校在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上都采取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进入高校的“民考汉”、“汉考民”以及“双语实验班”学生在逐年增多,这种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定要有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来保证其正常运行。各个高校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点,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其中不乏对特殊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政策,如加分、降低标准等,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然而不少学生因为学校的加分或降低标准而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不认真听课,不精心准备考试,对自己的要求是能达标就行,久而久之,养成了对特殊照顾习以为常的毛病。更有甚者,希望学校在成绩核算、奖学金评定、特困补助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
二、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坚持正面引导,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
每个民族的意识都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为此,我们要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引导他们建立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要反对民族歧视,教育各族学生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开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各项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观念,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把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点与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激励他们为振兴民族、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从自己做起,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意识和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摈弃民族意识中消极的、不利于民族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为本民族的优秀人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事业。此外,应注重日常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形成科学、合理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模式,并把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辅助教学活动、能力培训活动等,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通过活动充实他们的业余生活,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加强辅导,使少数民族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立与良好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的保证,也是大学生入校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学习目标的确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关键。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为学生没有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辅导工作,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和方法,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 4.深化教改,量身打造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少数民族学生较低的汉语言应用能力,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后期的专业学习,造成不少学生自卑心理较强、情绪波动较大。尽快缩短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其思想问题的关键。为此,一是要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勇敢面对存在的差距,客观分析落后的原因,正确结合自身的优势,树立战胜困难、奋起直追的信心和决心;二是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基础,拓宽专业视野,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汉语教学,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是高校汉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是要加快调整国家汉语水平考试(HSK)向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转变,全面考查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HSK测试不考查学生的口试及写作能力,对学生汉语水平的考查不够全面。与HSK相比,MHK测试的范围不仅覆盖了HSK测试的全部内容,而且还包含口语及写作能力测试,其测试范围更全面、更科学。二是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口语和写作课程。将口语课和写作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中,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三是鼓励政治觉悟高、思想表现好的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合住。班主任、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合住学生的基本情况,充分做好合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合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和处理。
6.提高要求,把“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但不等于少数民族学生享有特殊的权利,决不能在“特殊”的借口下放松对他们的管理和要求。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严是爱,宽是害;提高要求是爱,降低标准是害。对于学习优异的学生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要进行严肃批评和处理。奖惩分明,不仅能体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风尚。
三、小结
总之,从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学管理的工作者应着眼于培养跨世纪的少数民族应用性人才,着眼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工作,为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1]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1,(5).
[2]王学峰,蔡文伯.公平与效率视角下的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邱有华.浅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