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现状

车建芝  2009-11-27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所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在计划经济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高度集中的全收全支型管理模式,财务管理相对简单,属“报销型”模式,即“花钱伸手要,结余全上交”。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从原来单一依靠国家拨款,发展成为以拨款为主,收费、捐赠款、“三产”收入等多渠道筹资的新格局。资金来源和去向的多元化,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构成的多元化,这既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带来了新课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现状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还欠严谨,管理工作比较松弛,资产流失、闲置、重复购置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 1、存在账外资产且管理失控 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都有账外资产,有的是其他单位和个人捐赠的,有的是向下级单位收费购买的,有的是用账外资金购买的。这部分资产在账面上无记录或在账外记账,因而无法控制。 2、低价处置、物随人走的现象比较普遍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不产生经济效益,因而,不少行政事业单位没有真正建立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审批监督制度。这就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在资产转让、创办“三产”对资产需作价处置时,不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而是随意“估估”。有的单位领导频繁更换,离职时将配备的手机、电脑带走,造成资产的流失。 3、重复购置、资产闲置 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完整的审批监督制度,添置设备时,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购进的设备在性能上与原有的设备相比,性能没有太大的改进,或者购置的新设备替换了旧设备,将旧设备扔在一边,无人问津,造成资产的浪费。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的原因 1、资产管理观念上的落后。在过去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资产和资金的概念,资金被叫作经费,是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行政职能,完成事业计划所必须发生的资金耗费或支出。拨入经费抵减经费支出后不管结余与否,只要履行了职责或完成了计划就行,根本不讲经济效益,也没有资产的概念,更谈不上资产管理。改革后的财务会计制度虽然确立了资产的概念,但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 2、资金管理上的漏洞。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清理整顿预算外资金、杜绝乱收费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预算外资金体外循环和乱收费的情况仍然存在,如巧立名目、变着法子收钱,逃避监督,形成账外资产,这也是造成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监督机制上的缺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是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国家行使职能或执行计划,可以使用国有资产,但并不完全具有资产的处分权、收益权;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于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分离,造成谁都能管、谁都不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监督的职能还不到位。 4、少数领导人的贪利思想。这也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有赖于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要树立资产效益观念,强化资产管理观念。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保值增值纳入单位领导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从而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资产管理。 2、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能,赋予其与管资产相联系的管人、管事的权力,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建立单位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加强和完善国有资管理制度,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及权限制度、国有资产作价、调剂、使用制度等,凡需处置的资产一律报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否则,所造成的损失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 3、加强资产评估,控制资产流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在创办“三产”、出租联营等过程中,应对出资的资产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评估,资产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代表国家行使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资产处置权,实现对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结构、布局的优化,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界定产权关系,核定资产价值。要管好国有资产,必须界定国有资产的产权,对现有的资产价值要重新核定。按现行财务惯例,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严重不符,资产处置随意性很大。因此,在核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后,还应按标准计提折旧,该冲减的冲减,该报损的报损,以保持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5、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无形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尤其是教学科研单位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对有形资产管理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对知识产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