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郜建明 2011-04-18
论文摘要: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受文化发展的影响,语言交流障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学好一门语言不仅仅是掌握其发音、语法和词汇,还必须掌握语言产生的文化及其文化的发展。因此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培养 探讨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社会生活习俗习惯等,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1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是学好英语的必然要求
1.1语言意义的准确理解必须建立在对文化的理解的基础上
语言与文化同步发展,且负载着文化的内涵。语言交际在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两个层次进行。语言结构层次是指语言的语音与书写符号系统,是一语言区别与他语言的根本。语言的文化结构指的是使用该语言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历史等。仅仅理解了语言结构的符号系统并不意味着完全掌握了该语言符号的意义。语义的表达或理解,除了要掌握语言结构外,还要了解和掌握使用该语言的文化结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同一个语音或文字符号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例如澳大利亚人对Christmas的概念就与美国人不完全一样,因为澳大利亚人的圣诞节在夏天,而美国人的圣诞节却在冬天。又如中国人对于“hamburger”和“applepie”的语义概念与美国人的理解也是不完全一样的。同一民族的不同时代具有不回的文化结构,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词汇的发展和变化受文化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
1.2语言交际得体必须通过文化的学习逐渐获得
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目标。中学生在语言交际时常常出现以下不得体的现象:其一是社交称呼和问候方式不适宜。比如,一些学生直接使用“Smith”,“Brown”称呼而不冠以“Mr.”,“Ms.”或“Professor”等头衔。其二是交际中本国文化的迁移错误。比如,中国人传统的过谦等都会被认为在与西方人的交际中是不得体的。其三是中西方价值观的冲突。比如“收入”、“体重”、“年龄”、拥有物的价钱等“隐私”在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是极不相同的。这些现象在语言技能的培养层面上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只有通过文化的学习理解逐渐解决。另外,中学生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跨文化的意识,才能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理解英语国家社会价值,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
2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对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重视还不够,存在着重语言知识的教育,轻文化意识的培养现象。必须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中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2.1恰当把握学习进程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涉及的英美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不断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2.2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文化兴趣的培养
中学英语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内外逐步开展文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对接触的英美文化与习俗感兴趣,增强学好英语的欲望,努力向跨文化交际人才的要求方向发展。
2-3培养学生尊重英美语言文化及其价值观
在日常学习和交际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中外文化的差异,不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在课堂上重视语言交际教学和非语言交际教学的有机结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文化内涵,在客观上为学生接触和了解英美文化创造机会。比如:用得体的交际语言和体态语言、手势、表情、眼神接触、身体姿势、穿着装束等交替使用来实现交际,形成正确、平等的文化价值观,使跨文化交际意识逐渐生长。
2.4改进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
文化认识与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语言进行交际,达到理解与尊重。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功能意念及话题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教材课文教学,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任务型的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与学习伙伴合作完成交际任务,指导学生尽量按照角色的特点和特定的交际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表现角色的民族特点,帮助学生提高情景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把所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正是抓住了外语教育的人文性。中学英语教学必须要把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作为教学目标认真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