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大胆使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蔡兵  2008-07-30

[内容提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产生的背景出发,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对马克思主义这些设想的继承与创新,指出了小平同志关于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大胆使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基本思想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行动指南。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南巡讲话;继承;创新

小平同志是一个高瞻远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这种高瞻远瞩的特点表现在:他不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条式理解和僵化执行的人,而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当下的现实相对照,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相结合,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思路的人。从这一点看,我们更应当把小平同志当作马克思主义卓越的理论创新者和实践者。小平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上的创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最直接的受惠者是中国的老百姓,同时,这种实践也让二十世纪末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进入低潮的社会主义运动又有了向成功道路迈进的新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平同志是20世纪后半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领军人物!

一、社会主义传统经济理论:消灭私有制与经济活动的国家计划化

社会主义的许多传统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所处时代资本主义现实状况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在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病明显:资本家的贪婪与工人阶级的困苦;个别资本家精密的生产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快速发展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等等。对了诸如此类的社会弊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18世纪的亚当‘斯密,20世纪的凯思斯等人也都是有所认识的,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疾病所采取的态度却与马克思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这些资本主义社会疾病是可以治愈的,方法是治疗资本主义社会的部分发病肌体,使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而马克思、思格斯的态度却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完全相反,马克思、思格斯带着历史的使命去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疾病的真实根源后,他们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靠这个社会本身无法解决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因此,在对待资本主义的基本态度上,马克思、恩格斯选择的是毁灭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一旦成功,所建立的新型社会应当是其所推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否定物——消除了私有制的、实行经济活动计划化的新型社会体制。这是马克思等革命导师对资本主义社会被推翻后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型态的最基本构想。绝大多数共产主义信仰者在后来的共产主义实践中,把这一基本构想当作一个铁律接受下来,并当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理所当然应当接受这—个铁律的支配。这些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特征的基本思想后来也就成为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出发点。这一思想在实践中的普遍贯彻,使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的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私有财产在最大限度内进行了公有化处置。其结果是,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受到了种种挫折。

二、打破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教条式理解的关键: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二十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进入了困难时期。二战后,前苏联及东欧国家、中国等亚洲国家,这些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或更落后的封建统治后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虽然也曾有过一段比西方老牌子资本主义国家如美、英、法等国更快的发展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国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力等方面与二战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明显地处于劣势。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甚至不惜经历大变革与动荡,重返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

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做出自己的抉择。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毕竟在一大二公与计划经济的思想与政策束缚下,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弱。更加严重的是,在长期高强度地执行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政策后,老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社会历史进程的规律时,多次指出,看一个国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更具有先进性.二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看这个国家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群众是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生产力是否高度发达。

马克思之所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是异化的,这种异化的基本表现是,在这种制度下,劳动者把劳动和工作看作一种沉重而痛苦的负担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①。显然,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对未来社会的建设也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其终极目的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怀。为了实现这种社会,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社会财富必须极大丰富,全体社会成员应当享有更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要显示出比资本主义更大的合理性,就必须有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并且使这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果实——创造、生产的社会财富—被社会成员普遍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关键的关键。

小平同志正是打破了传统的、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经济理论教条式理解的框框,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理论。这一新经济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抓住社会主义本质,灵活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在南巡讲话中作了最集中的表述。他在南巡讲话中强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在这种本质论的指导下,小平同志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上)。

三、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以三个“有利于”为指导,创造性地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与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马克思那里,建立共产主义是为了使全人类从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的社会中解放出来,从而不再受资本丰义社会带来的种种社会疾病的折磨,人人都能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人。马克思认为要使这种社会成为现实必须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要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可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

生产力条件——非常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财富极大丰富)

制度条件——合理的社会制度(公有制、计划经济、消灭阶级与国家) 最终目的——使社会成员得到自我全面发展(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

而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者却不管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生产水平低下这一实际状况,去片面追求在制度条件上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一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关系的形式和内容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去按自己的意愿去随意构造,虽然生产关系能够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相对于其受生产力的决定相比,是处于第二位的。20世纪下半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最终走向失败,正是由于长期构造了一个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的僵化的生产关系,最终导致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所具有的理论与实践的伟大创新性,最主要的表现就在于,当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生困难时,不是像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那样对过去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创造性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大胆创新和发展。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的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是对马克思发展生产力和使人全面发展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指出,各种改革是否正确,“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小平同志提出应当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深化对现行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脱节的各种经济制度的改革。小平同志坚信:“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管理方法。”④。

小平同志关于现阶段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想逻辑可概括为:

生产力条件——社会主义应当不断发展生产力

制度条件——吸收各种先进的文明成果和经营管理方式

最终目的——达到共同富裕

四、结语: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大胆使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

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当今时代如何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搞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新方向。这一基本方向就是: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大胆使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这一基本方向.在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坚主义实践的发展中,也坚定地坚持本方向。针对改革开放后许多改革措施引起广泛争议,小平同志明确指出: “证券、股币,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摘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便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这些话语,充分说明了小平同志打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些教条思想的决心。时隔十年,重新体会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精神实质,对于搞好2l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然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抓住社会主义本质,大胆使用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小平同志这一在长期马克思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路,不仅推动了二十世纪后半期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发展,也将成为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