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议道德调查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杨义芹  2011-11-18

论文关键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道德调查

论文摘要: 毛泽东当年倡导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思想光辉,同样适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道德调查对于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从多方面来分析和认识。在具体操作上,应当从开展关于道德调查的理论研究、把道德调查贯穿于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健全道德调查的机制等方面来进行。

1930年5月,毛泽东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发表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1],从此在我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旨在了解和掌握实际情况,依据实情制订工作方针和政策,选择适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到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实现工作目标。毫无疑问,“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用于指导共产党人认识和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至今仍是我们在各项工作中避免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作风的指路明灯。那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不要遵循“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方法论原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呢?回答应当是肯定的。

什么是道德建设?“所谓道德建设,指的是一定社会的人们依据经济、政治和法制建设的客观需要,研究和提出并运用一定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培育人的德性和指导人的行为,营造一定的社会道德风尚,以维护道德文明现状和促进道德发展进步的社会实践活动。”[2]这是目前学界比较公认的看法。根据这个界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道德调查对于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从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的实际状况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究竟怎么样?这个关涉我国现阶段道德国情的基本问题,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我们的道德建设只有由此出发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在我看来,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道德国情的基本状况可以一言以蔽之:“道德失范”及由此引发的“道德困惑”。“失范”包含“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两种不同的情况,“困惑”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的思想情绪。这表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形势是复杂的,道德建设必须要有这样的现实感和针对性,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要如此就需要开展道德调查。要通过调查,厘清“道德失范”的真实情况,如哪些属于适应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而产生的“新道德观念”,哪些是受到挑战和毁损的传统美德等;要调查“道德困惑”的具体情况,如哪些“困惑”是追问道德进步的思想表现,哪些“困惑”是妨碍道德进步的表现等。还要通过调查,了解和掌握西方后现代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影响,了解和掌握国人对道德建设的看法、意见和建议,促使道德建设与“民心所向”相一致。如果不是这样看问题,我们的道德建设就可能脱离实际,带有盲目性,为主观主义或教条主义所困扰。

(二)从道德建设的理论要求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检测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的科学性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道德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恩格斯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3]这里所说的“伦理观念”是伴随“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而产生的,带有某种自发的倾向,一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是怎样的,其“伦理观念”就是怎样的。就是说,“伦理观念”尚不是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更不是基于道德的社会意识形态概括和提出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由“伦理观念”到道德社会意识形态,再到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加工”的过程,其间的关键环节就是促使道德意识形态具有真理性。社会提倡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体系是否科学,取决于道德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即是否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反映特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的本质要求,实现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目的取向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体现这种有机统一就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4]显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凭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活动,还需要深入社会变革中的生活实际,调查和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国情,使社会提出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反映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做到从实际出发。

或许有人会质疑:在任何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都是理想的意识形式,其干预和命令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应当”,从实际出发岂不是降低了道德的标准和要求了么?这种质疑混淆了一个界限:把“从实际出发”等同于以“实际为标准”。诚然,道德作为社会提倡和推行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对社会经济关系及“竖立其上”的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的超验反映,这是道德反映社会生活的规律。但是,这种超验必须要以经验为基础,不可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所谓“应当”只能被理解为以现实为基础的“应当”,从实际出发的“应当”,反映社会和人在处置现实的利益关系问题上应持道德态度的“应当”,而不是其反面。理想的要求和目标历来都有科学与否的区分,科学的理想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的“应当”指令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检测和评价一个社会提倡和推行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否科学,也应当作如是观。就当代中国而言,看我们提倡和推行的社会道德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否科学,就要看其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法律基本制度及其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这是基于唯物史观的根本性的方法论原则,贯彻这一原则除了认真开展广泛的道德调查,没有别的选择。

(三)从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作出中肯的评价

众所周知,道德评价在道德建设系统工程中地位特殊,既是道德建设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领域,又是道德建设系统社会效益的评判者,即评判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毋庸讳言,我们的道德评价长期以来并不重视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而其所以如此又与不重视道德调查是直接相关的。一些部门和机构的做法通常是开展什么样的道德活动就确认什么样的道德效果,有的甚至把道德建设活动的预想目标和方案稍作调整就变成了大谈道德建设效果的评价结论,以此忽悠舆论,沽名钓誉。如此评价的危害在于只在表层的道德文化层面给人一种“道德繁荣”的假象,而在深层道德文化里却在淡化和消解人们对道德价值的信念和道德建设的信心。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整体上是由道德意识、道德活动和道德关系构成的。意识和活动层面是道德的可能价值形式,关系的层面是道德的价值事实,它是“思想的社会关系”,以“风尚”、“风气”、“人气”之类的世俗形式表现出来,展现其价值魅力,表达其对社会和人的终极关怀。道德建设,就是要通过道德教育、道德宣传包括道德评价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把道德的可能价值形式转化为道德的事实价值形式,真实地展现道德对社会和人的关怀。一个社会,从理论建设的角度提出完整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固然重要,为此开展诸多的道德活动包括道德公益活动也是必要的,但是,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说明道德建设的实际功效。因此,道德评价的重点应是“风尚”、“风气”、“人气”等道德价值实现的事实情况,而要了解和掌握这样的实际情况,不开展深入的道德调查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调查,作为道德评价的一种社会机制和实施途径,应以所有与道德建设相关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现象为对象。在调查内容和价值取向上,既要调查有效果的积极的一面,也要调查没有效果的消极的一面,既要调查认真开展道德建设的地区和部门的先进经验,给予表彰;也要调查对道德建设采取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态度的地区和部门,追求他们的责任。为此,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要相应建立关于道德建设和道德调查的信息库。 (四)从道德建设的运作机制来看,需要通过道德调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实际情况,实行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在这个问题上,重点是要调查领导和管理道德建设工程的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情况。在我国,没有人怀疑设置道德建设主管部门和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相关的领导与管理机构,各行各业也相应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了专门的人员,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这样的设置是否适合呢?领导和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怎样呢?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原因就在于没有开展相应道德调查。据笔者平时观察,各级各类学校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领导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好,机构比较健全,运作机制比较有效,而面向其他公民的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就相当突出。一是机构不健全,存在有名无实、形同虚设的问题。二是人员配备不当,机构的领导者多为“安置”性的,其他工作人员多不懂得伦理道德专业理论,也缺乏领导和管理道德建设工作的经验。三是经费缺乏,一些主管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机构常年除了订阅相关报刊的经费以外,几乎就再也没有什么开展活动的经费。是的,相对于其他社会建设来说道德建设的成本最低,但这不等于说可以“做无米之炊”。时下国人议论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状况,与道德建设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存在某些突出的问题是很有关系的。必须看到,要准确地了解目前我国道德建设领导和管理机构的工作的真实情况,掌握这方面的“发言权”,以至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除了开展道德调查没有别的选择。

综上所述,道德调查就是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社会提倡道德的科学性、社会实存的道德状况、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及其运行及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活动。它既是道德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关于道德建设的评价活动。不难想见,不开展正常的道德调查,道德建设就难免会出现无的放失、盲目行动的情况,影响道德建设的实际效果,甚至会导致道德建设走向形式主义,最终动摇人们对道德建设的信心。因此,应当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开展道德调查是十分必要的,意义重大。

为此,首先要开展道德调查的理论研究和建设。道德调查有其特殊的规律、要求和运作方式,这些都需要通过理论研究逐步加以说明。伦理学应将关于道德调查的研究摄入自己的视野,其知识和理论体系应有关于道德调查的内容和范畴。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特殊领域,道德调查也要遵循一般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因此伦理学研究还应引进社会学的方法,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方法体系。

其次,要将道德调查纳入道德建设的系统工程,贯穿于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级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制订道德建设整体方案的时候,都应将道德调查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就道德调查的意义、内容、要求、措施等作出相关的政策性规定和要求,如上文论及的道德价值标准和规范体系、道德建设实际效果和运作机制等。各部门各单位开展的各种各样的道德活动、道德建设的经验总结、道德榜样的宣传等,包括道德调查工作本身,也应接受道德调查。

再次,要建立道德调查的机制。机制,是由制度、支撑制度的软环境(主要包括重视道德调查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认同)、制订和执行制度的机构整合而成的工作机理。其间的制度和机构,可由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在制订道德建设总体方案时一并设置,而营造支撑制度的软环境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华民族有重视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但却不大重视道德调查,尤其是不大重视社会道德提倡及其实际效果的调查,致使在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领域长期存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因此,在实行道德调查、大兴道德调查之风的过程中,强调重视道德调查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共识,是十分必要的。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2] 钱广荣.中国道德建设通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42.

[3]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1.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