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析网络之海边的灯塔——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作用

水远漩  2011-03-30

论文关健词:网络 青少年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荣辱观

论文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近日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不断凸现的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能为青少年的网络亚文化的形成保驾护航,可以使处于网络道德失范中的青少年澄清价值;对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学习的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培养网络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力,帮助网络青少年以良好的自身修养抵御不良诱惑,并且还是青少年网络品德形成的航标。

海岸周围巍然盗立的灯塔,它们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引导船只安全航行。

随着美国科学家冯。诺依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制造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种通讯传输协议、统一的资源指位设定、主机领域名称与服务器、主机地址等的应用,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一根网线,无论处在世界的任何角落,你就可以自由地徜徉在网络之海中。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高度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它给我们创造了许多工具:全球信息网(World Wide Web. WWW)、网络搜索引擎(Internet SearchEngine)、电子邮件((E-mail),新闻群组(News Groups)、电子布告栏((BBS)、网上实时通(ICQ } MSN)、及在线游戏(On-line Game)等,互联网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然而,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捷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青少年扬帆驶入网络这样一个浩瀚无边的海洋的时候,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主体性,他们可以接触或创造多元的价值观,也可以接收和创造出多样的亚文化,道德教育怎样才能起到领航作用?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近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了“八荣八耻”重要论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它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拯救: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网络道德失范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青少年的网络亚文化的形成保驾护航

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就被称为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亚文化与网络媒体的结合就形成了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如今,如果仔细倾听青少年之间的谈话,会发现他们经常都会说一些网络语言,甚至连他们的作文中,也会不断出现一些网络词汇;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急于追求精神上的独立,乐于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网络社区、聊天室、QQ.MSN以及网络游戏都为他们提供了机会。可见,网络作为一个平台是青少年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网络匿名性所造成的网络文化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使得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可能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难免有一些不良的亚文化甚至是反文化的产生。

无疑,“明荣知耻”可以培养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青少年构筑好自己伦理道德的心理防线。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八荣八耻”的内容明确了是非、善恶和美丑的标准,使人人们明白了什么事情该有所为、什么该有所不为,这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哈维格赫斯特认为,青春期的发展任务之一就是“获得一组指导行为的价值观和伦理体系”,并且成人提供有助于任务适当达成的条件很重要。由是观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给予了青少年一套明确的价值观体系,这一社会影响作用于青少年个体并最终使他们以内心的道德评价来反对“有所不为”的反面行为,习得相应的道德行为,以此来引导他们创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青少年网络亚文化。

从总体上看,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来说,有创新性、独特性,有的甚至具有对抗性、破坏性,对于青少年网络亚文化的引导不仅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当今的青少年网络亚文化变换地更加快捷,仍然一味地采取“破”、“防”、“堵”的传统方法是无济于事的,要探索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任何一种亚文化时尚都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所谓“歌随世而生,世随歌而动”。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度概括了我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精华,所倡导和弘扬的是一种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可以引领青少年在创造网络亚文化时向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使处于网络道德失范中的青少年澄清价值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有着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网络道德是由处于不同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碰撞、冲突和融合中发展起来的。网络道德由于这种不断的冲突和融合的存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另外,由于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而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发展阶段,而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传输给青少年的核心道德价值规范,在网络环境中,家长和学校的“不在场”使得青少年缺乏道德自律,因此才产生了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

网络道德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必然是失效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必须注重青少年对于多元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我们应当从“教授学生以品德规范”转向“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与选择”。根据价值澄清学派的观点,在道德主体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中,“有理智的人类应该而且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方法去达到最合适的个人价值”。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何以为荣、何以为耻,青少年由此体验到的荣辱感正是他们对于自己选择的价值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感受。这种荣辱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内在”促进者。“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不容更改的趋势,同样网络中文化和价值多元的状况也是不容改变的现实。网络中青少年的独自“在场”,只有通过青少年内心的社会主义荣辱感发挥作用,对于多种多样良芳不齐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过滤”不良的价值观念,用“价值澄清”的方法去选择最合适的价值。这样,也可以使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真正成为品德意识与践行的行为主体。 二、规范: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网络道德学习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网络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力、道德选择力

由离散结构组织起来的网际网络决定了处于每一个节点上的成员都是一个网络道德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发展水平如何都会影响到整个网络道德的状况。青少年作为一名“观光客”、“旅行者”、“游戏者”畅游在网络之海中时,完全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他们可以自主选择看什么、听什么、做什么。因此,培养青少年“自我驾驭”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德育只是一种灌输道德认知的美德袋式的德育,具有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性、价值观念的纯粹一元性、方法上的单向灌输性,这在以往相对封闭的德育环境中颇有成效,但在具有开放性、交叉性、虚拟性的网络环境中则收效甚微。而现代德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力量。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推动着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水平。在网络环境中,具有社会文化丰富性、价值观念多元性和信息开放性的特点,只有重视培养青少年道德的判断力和抉择力,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的艺术,才是“釜底抽薪”的良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帮助青少年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在其的内心架设了这样一道道德防线。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要对“八荣八耻”进行道德认知,进而培养社会主义荣辱感,最终青少年作为道德认识的主体在信念或价值取向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只要青少年树立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然具备了道德判断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于羞耻观的认同使得他们建设了一条道德心理防御的底线。康有为就曾经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惟其如此,青少年在面临多元化网络道德时,就能够给予肯定与否定、褒与贬、光荣与耻辱的正确的道德评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帮助网络青少年以良好的自身修养抵御不良诱惑

对于身处网络中的青少年来说,是处在一个信息的海洋,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他们的好奇心、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的驱使下,网络信息中广泛存在的黄色信息和黑色信息会对沉溺其中的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这就需要青少年特别需要一种“慎独”的个人修养,所谓“慎独”是指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

荣辱观是以羞耻感、自尊心这些人类独有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他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我国古代先贤们就十分注重荣辱感对于个人的修身作用。孔子言,“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君子耻言而过其行,衣食足而知荣辱。”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又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还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周敦颐认为,人“必有耻,则可教”。朱熹认为,“人有耻则有所不为。”康有为认为,“人必有耻而后能上。”可见他们特别强调的是知耻的作用,认为知耻乃是人生第一要事,是立身之本。

每一个处于网络终端的青少年都是“独”的,能不能“慎独”,就在于他们内心中的知耻心能不能发挥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两层含义,它既是社会评价人们客观行为的价值尺度,也是个人对自身行为的道德方面的自我意识。这对于培养青少年“慎独”的个人修养有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明荣知耻”、“扬荣抑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内心信念的青少年,通过内省以其自身坚定的道德意志监控自我的道德行为,提高抵御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的诱惑能力,实现真正的道德自律。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青少年网络品德形成的航标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品德形成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的作用。互联网上的用户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自觉自愿联系起来的,其中各个个体道德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落后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与先进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共存。当青少年个体接触到的网络道德发展的阶段水平比自己高的时候,就能够促进其内心积极的道德冲突,从而趋向于积极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相反,则只能得到消极的效果。

荣辱观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如何,托尔斯泰就参说过:“一个人对什么感到难为情,对什么不感到难为情,最真实不过地表明了他的道德高度。”同样,在网络中,个体具备怎样的荣辱观就是具备了怎样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如果树立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就具备了较高的网络道德水平。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青少年网络品德形成中各个因素的发展也都有积极的作用:明荣知耻可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认知水平;荣辱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的培养和确立,能够帮助青少年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青少年内心道德信念能够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加上社会的评价作用能够训练其道德意志;最终落实到道德行为,青少年才能够正确的处理网络现实中遇到的义与利、公与私、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的关系。

青少年是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网络新时代的到来,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崇高精神追求,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竖立了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他们在网络之海中安全的扬帆远航。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