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彭坤 于博 韩磊 2010-12-20
[论文摘要]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担负着管理高校、培育人才、学术科研、社会服务的重任,其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因此必定也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要求。本文深入分析高校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不足的现状及原因,将有利于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滞后性
爱因斯坦把道德归为“一切人类价值的基础”和“人间罕见的巨大力量”。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对因物欲膨胀而屡屡陷人“非难”境地的道德现实状况,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声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间以不同的方式产生着强烈的共鸣。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其道德规范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的需要。同时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可以有效遏制“象牙塔”中的腐败,保障教育公平。
1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的含义
所谓道德规范,是指集中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主要要求,具体体现为一定的社会道德核心原则与基本原则以及为人们所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行业道德规范具有具体的“职业化”特征。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就是高校党政干部应当遵循的、与其所从事的公务活动紧密相关的、具有党政机关和教师职业特征并且客观反映高校党政干部自身特殊要求、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概括起来说,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现状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其道德素质的提高将有利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构建。高校在贯彻我党道德规范始终走在前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如“三讲”、“保先教育”、“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都在高校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不同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术道德规范》等。高校党员干部的素养相对较高,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如孟二冬、方永刚等都是道德的楷模。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具有共产党、教师、干部三重身份,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未出台明确的、完整的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和准则,只有一些相关规范散见于各种规范中,甚至一些学校连起码的《教师道德规范》等基本的职业道德都尚未明晰。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是具有更高觉悟、更高责任和更高尚的群体,有更高的追求,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个角色对他们的道德赋予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和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必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市场利益至上的驱动下,社会上形成了追求功利的浮躁风气。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不正之风、价值偏差、学术剽窃比比皆是,甚至经济腐败也开始侵蚀“象牙塔”。
3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虽然高校一直重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但党员领导干部道德失范仍不可避免,究其根本原因,本文认为是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不足。仅凭道德的诉求是远远不够的,道德依靠自律、自觉,而道德规范则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道德规范建设十分必要,因此有必要剖析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力度不强的深层次原因。
3.1道德规范具有滞后性,缺乏有效预警机制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滞后于物质,道德规范属于意识范畴,是社会文明的产物。道德规范具有意识形态烙印,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然而,由于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使我国社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具有转型过渡时期的特征。转型时期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既为道德革新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会造成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道德规范建设相对滞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导致一些高校道德宣传和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对混乱,内容上陈旧落后,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要求。另外,转型时期,存在着双轨运行问题,浮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表达某种追求尤其是利益追求时呈现出盲目性、冲动性、非理智性。这种滞后性和整个社会风气致使高校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不利。 3.2缺乏重视,系统研究不足
一直以来,道德和道德规范学术研究方兴未艾,已经出版的书籍和发表的论文之多,难以统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道德规范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对道德规范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已有的道德规范研究成果也是以宏观研究居多,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进行系统性、专门性研究较少,且创新不足、前沿问题研究不多,针对性不强。道德规范研究属于伦理研究范畴,学术界并没有及时根据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调整对道德规范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另外,道德规范研究应是全面的、系统的体系研究。而目前的研究更多只是注重内容的约束,缺乏全口径的研究。道德规范本身具有滞后性和学术研究不足,已有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必然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科学性、系统性的不足,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有效引导和制约,导致道德失范。
3.3应对变革,灵敏度不够
高校历来就有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然而,在市场经济刺激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求利求富心里凸显,体制不健全、政策漏洞、高校改革财政投入加大、后勤社会化、人事制度不完善、权力集中、扩招等因素都给一些人带来可乘之机,成了腐败滋生的土壤。全球化的趋势中,多元文化冲击高校,诱使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主流意识形态出现淡化倾向,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摒弃,致使传统美德不能很好地传承,必然导致一些人在利己主义面前迷失自我。面对这些问题,高校缺乏积极应对机制,灵敏度不够,致使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缺失。再有,社会和高校对教师评价机制缺乏正确引导,师德是否高尚已经不是考量教师晋级或成的标准。当然,整个社会从未间断对道德的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对其道德水平要求更高,只用具有普适性的道德规范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是作为高校决策者本身的党员领导干部在应对市场经济给原有道德规范带来冲击时,不能适时调整,灵敏度不够。
3.4制度建设不足,监管缺失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人治观念仍有着深厚的根基,人治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所造成的阻滞作用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而以制度约束人,是有效的管理方式。西方国家在法治精神的引导下,注重制度建设,很多道德规范已上升为法律高度,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具有普适性。缺乏制度保证,道德不能形成规范,实施难以保障,导致奖惩和监管缺失。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更成了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我国,教师自古以来就被世人公认为神圣的职业。师者,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是有德者居之。社会普遍认为他们是道德高尚的团体,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对这一群体道德规范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监管缺失。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研究,是高校道德规范构建和当代社会道德规范研究的深化,是对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又一理论探讨,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建设的不足及原因,构建高校党员领导干部道德规范时才能有的放矢,更具时效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