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关于从主持人大赛谈“评论型”主持人的选拨培养

徐锐 曹晶晶  2012-08-30

摘 要:当下电视节目形式层出不穷,主持人是决定电视节目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央视主持人大赛作为中国主持界最高规格的比赛,其选拔要求必定是各大电视台参考指标。本文从第六届央视主持人大赛的选拔机制等方面,分析“评论型”主持人是当下电视节目主持人选拔与培养的趋势、“评论型”主持人应当具备的素质、为“评论型”主持人的培养途径提出一些的浅薄建议。

关键词:主持人大赛;“评论型”主持人;选拔机制;培养途径

“艾诗缇杯”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央视主持人大赛作为中国主持界最高规格的、竞争最激烈的大赛,每一届比赛都会为中国主持界贡献不少精英,如鞠萍、王志、撒贝宁、刘芳菲、沈冰、胡蝶等。央视主持人大赛中体现的选拔要求无疑会成为各大电视台选拔、培养节目主持人的“指示牌”。与往年相比,本次大赛做出了一些调整和变化,这些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比赛环节的设置上。分析其调整方向,笔者发现,2011年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更加注重选拔“评论型”主持人。

一、“评论型”主持人的选拔机制

“艾诗缇杯”央视主持人大赛从比赛环节上看,删去或修改了往届的特别开场、联合主持、共同空间等环节,侧重展现选手的敏锐思维能力、挖掘其思想深度、强调了选手的评论能力。评委李瑞英认为,“你了解了这些情况(媒体人的责任)有了知识,要有表述能力,思维很敏捷,逻辑思维,很清晰的表达。”点评嘉宾靳智伟点也说到,“对于一些问题边提问边评论,即夹叙夹议,这是一个好的电视主持人的思维习惯”[1]。具体来说,本次大赛对选手的评论能力的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节设置:强调述评能力。笔者将本次大赛初赛、复赛、决赛以及总决赛的比赛环节总结如表1所示。其中,以复赛的“有感而发”;决赛的“个性空间”、“共同话题”;总决赛的“步步为营”为代表的多个比赛环节,都较为明显的考察了选手的评论能力。“共同话题”限定240秒内,三人一组,讨论一个话题。它考察的是选手对于一个事件、话题、观点的梳理、表达能力。“步步为营”选手选定三个序号针对相应的画面内容进行评述。这一环节对选手的要求有较高的提升,它不仅要求选手在限定时间内讲出画面的内容,并做出评述,更要求评述过程中的有一个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据此,笔者认为,本次央视主持人大赛重点考核选手的述评能力。具有一定思想的,独具特色的评论主持对呈现主持人能力愈显重要。

2.获奖选手的身份背景。分析此次比赛的获奖选手的身份背景,笔者发现,非专业选手的比例在上升;呈现高学历化,部分选手为硕士生、博士生;获奖选手的年龄段分布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增长。下表是进入决赛的24名选手的资料汇总如表2所示。其中本届年龄在20~24岁之间的选手占总人数的25%,较上届的56%下降了21%,年龄在30岁以上的也由上届的11%上升到33%。在国内电视节目中,大家总喜欢让屏幕“靓”起来,让年轻的面孔来主持一些重要的节目。在西方的电视媒体中,不仅新闻节目,就连娱乐节目的主播一般也是年纪较大的资深主持人。本次大赛的选拨正是旨在弥补这一现象。主持人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科等为一体的,内容涉猎广泛、知识含量高的工作者。参赛选手的高学历、专业多样化为他们的独到评论提供了知识储备。选手年龄的整体增加,从业经验和阅历的丰富也能增强其对社会信息的感知能力、辨识能力,能更为深度地挖掘信息,对信息做出全面且深刻的判断和评论。这正是“评论型”主持人要求所在。

二、“评论型”主持人的素质要求

在我国主持人以串联台词、播报信息为主。虽然体现出电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但主持人的作用相对于电视切入的领域来讲反差太大,远没有达到主持人应该达到的境地[2]。本次大赛正是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比赛环节中考核了“评论型”主持人应有的素质。就本次大赛笔者认为“评论型”主持人要具备的素质有以下几点。

1.评论内容:逻辑缜密,据事论理。评论是以摆事实为辅,以评判议论为主的一门艺术,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阐述一个观点,提倡一种精神[3]。所以寓理于事、据事论理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正如白岩松所说的主持人不需要流畅的废话。从本次大赛来看,获奖选手年龄跨度较大,有90后的大学生,也有不惑之年的资深型主持人。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思想感悟等都有着极大的不同。在比赛环节中,选手将比赛题目的述评与自己的学习、工作积累相结合。如在复赛的第二环节“有感而发”中,选手根据自己所选一幅图画,综合判断画面上的信息,附加以自己从中感受到的深层信息,做以述评。这一环节中,刘范美在答题时不仅讲述了“良心何在”的面面信息,并且注意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就如何解决或防范这一问题做出的深刻回答,使受众更容易接受。

2.评论方向:剖析社会,引导舆论。当今新闻信息的网络化使得各种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化、公开化。主持人不再是播报新闻的话筒架子,面对各种突发事件,主持人要在叙述的同时做以评议。“评论型”主持人正是适应这种时代潮流的新型主持人。“评论型”主持人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够深入思考社会矛盾,剖析原因;通过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报道和分析,给人以思想上启迪;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揭示问题的本质,为舆论引领正确的方向[4]。本届主持人大赛的环节设置中便体现了这一要求。例如,在决赛的第一环节“特别现场”中,限定选手在240秒内完成嘉宾访谈及外景记者电话连线,并将信息主体清晰完整地展现给每一位观众和每一位评委。这一环节考察选手对话题的把握。点评嘉宾时统宇在点评曹晨的表现时说到,“你好的一点是,最后的落脚点是电影的惠民惠农政策,这个实际上是上升到我们国家广电方面的一个国家战略。”即她的评论是具有深入性,有一种正确的传播意图和导向。

3.评论风格:张扬个性,富有特色。在步伐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主持人要随着变化的信息做出各种适应性调整。但是,屹立主持舞台经久不衰的主持人总会有一层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主持人独有的主持特色。就“评论型”主持人而言,个性化的主持特色就是主持人的特色化评论。特色化评论不单是对信息指独到的见解,也是指主持人在评论时要有自己的表达特色。国外知名的“评论型”主持人,他们各具特色的评论风格使他们的个人魅力在荧屏上熠熠生辉。本届主持人大赛决赛中的“个性空间”环节中,要求选手在限定的240秒内,展示自创节目。这个环节是考察选手是否能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以自已特有的方式适当的表达出来。以选手梁田为例,她以警方通过“微表情”方式破案的新闻为引子,为受众讲述了“微表情”的信息。在讲述过程中,她面带微笑,言语轻松愉快,配之以简明的视频和恰当的手势,娓娓道来,不仅在吸引受众注意力,拉近与受众之间关系,给人一种亲和力与可信任感。

三、“评论型”主持人的培养途径

第六届央视主持人大赛侧重考核选手的评论能力是时代对主持人新的要求体现。当下,受众在观看电视时已不满足于单纯地接受信息,而更加注重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将信息予以解读、评论。也因此,在当今的电视节目中,评论节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形式多样的个性化评论节目中,主持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新闻信息采编播的组织者,也是发起舆论、指引方向的引导者和思想者。所以,对“评论型”主持人的素质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克朗凯特的回忆录中说到,“记者都是有所选取的,他需要通过事实来反映他的观点,通过他的报道,采访所获取的材料来呈现他们一种观点,立场鲜明,对于是非问题没必要含糊。我们应当作出非常明确的判断”[4]。这些正是一名“评论型”主持人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因此,实现从记者到主持人到“评论型”主持人的转变是培养“评论型”主持人的一条便捷实用的途径。

1.电视台:扩宽主持人的选拔范围。正如统计表中显示,本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中,非播音主持专业的选手占38%,相较于上一届增加了11%。笔者将本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获奖选手的职业做统计后发现,非播音主持专业的获奖选手占总获奖选手的80%。这说明,本届大赛在选拔上不仅仅拘泥于选手字正腔圆的语音,更注重多方面考核选手的能力。这是扩宽主持人选拔范围的体现。多年来,我国主持人一直采用“学院式”的培养模式,各大院校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成为主持人的摇篮,从学校直接到电视台成为主持人成长的一条捷径。近年来,电视媒介环境的变化迫使电视台在选拔主持人时不能遵循“老套子”,只有扩宽主持人的选拔范围,才能真正地使电视节目注入新的力量。

2.主持人自身:提升语言形象。主持人选拨范围的扩宽使得更多非播音主持专业的主持人进入,为电视台注入新的活力与思想的同时,也可能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主持人可能不像专业主持人一样,有严格的标准语音。但实质上,“评论型”主持人和一般节目主持人一样,都是语言工作者,通过语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与受众进行交流[5]。因此,“评论型”主持人也要有较好的语音形象,树立起语言规范的意识,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语音训练,做到字音准确、吐字清晰,着力塑造自身的语音形象,以实现传播目的,发挥电视应有的功能。新媒体迫使电视新闻节目作出改变,要求主持人在报道时要做到述评结合。第六届CCTV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注重选拔“评论型”主持人正是体现了时代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金越,李瑞英.深度解析“艾诗缇杯”第六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 [DB/OL]http://zhuchirendasai.cntv.cn100340.shtml,2011-05-24.

[2]童爱萍,杨诚勇.评论型主持人的形成和发展[J].新闻爱好者,1997(11).

[3]王梅.寥寥数语见真功——浅论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的点评艺术[J].当代电视,2004(9).

[4]周彤宇.新时期新闻评论主持人素质要求刍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7).

[5]王福生.浅谈“记者主持人”的语音形象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