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急见刊

浅析公路货运站场连锁化初论

佚名  2013-02-06

针对我国货运站场仍主要以单个站场为中心,站间物流服务协同相对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物流系统,经营状况不佳的目前状况,应用物流系统化的观点和方法,以经济和物流活动存在空间的广泛性和联系性为基本依据,提出了货运站场连锁化这一发展模式,并对这种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现连锁化的三种模式,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现有站场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具有积极的启示功能。

公路货运站场是公路运输网络乃至综合运输网上的重要节点和基础设施,对运输和物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组织、衔接和保障功能。随着各种运输和物流业务的不断增长和新情况的出现,传统的孤岛式货运站场已不能满足物流业的发展,自身经营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针对这一新问题,本文运用系统工程学、协同学理论,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对公路货运站场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连锁化运营的新问题。 1公路货运站场连锁化的理论依据 公路货运站连锁化是以货运站系统为理论依据的。货运站系统是指在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相联系的区域范围内,以物流线路和物流节点从连成的通道网络为基础,以运输工具接力运输为特征,以计算机网络为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平台,以物流运作过程协同化为机制,以公路货运站为主体,衔接其他类型物流节点的公路货运站群体。实现货运站系统化是经济、物流活动空间的广泛性、联系性和物流过程各环节联系性的客观要求。 1.1经济和物流活动的空间广泛性 从宏观方面来看,物流的生成和呈现出的时空分布特性是经济活动派生的结果,而物流供给系统和机制的优劣反过来也对物流产生反功能。经济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体系,具有空间上的广泛性。经济活动的这种空间广泛性决定了物流流动空间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各地域间都有着较强的经济联系,其空间结构标志是地域间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形成。地域间经济联系强度不均匀性的存在,必然派生出物流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也必然存在着和地域经济带对应的物流密集带。经济活动和物流活动联系的普遍性存在,是货运站系统化的经济、地理基础;而不均匀性的存在,使得首先在经济和物流活动联系较强的区域内整合区域货运站系统更成为必要和可能。一个货运站和物流活动联系强或较强的其他货运站所构成的货运站系统的系统化是货运站系统化概念的关键内容,而联系的普遍性的存在,又决定着货运站系统不能仅停留在这种联系之上,而应该向更大范围内推进,实现全国范围内公路货运站、火车货站、港口、重要仓储设施等物流节点之间的互联。 1.2物流过程各环节的联系性 经济活动广泛性派生的物流活动空间的广泛性和物流对象的批量、种类、价值的多样性、物流供给体系的多样性结合在一起,使物流过程呈现出多主体、多环节、多区段的复杂性特征。只有通过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信息技术、物流标准化技术将运输生产联系在一起,实现物流供给资源的系统化,使其紧密衔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为社会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是现代物流的最基本思想和理念[1。 因此,公路货运站的连锁化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改造以单个货运站为中心的传统运作模式,促进各类基于货运站的物流活动的深入发展,是货运站连锁化的本质要求和实际价值所在。

下载